個人資料
李時珍(1518-1593),字東璧,晚年自號瀕湖山人,湖北蘄春縣蘄州鎮東長街之瓦屑壩(今博士街)人,明代著名醫藥學家。后為楚王府奉祠正、皇家太醫院判,去世后明朝廷敕封為“文林郎”。
李時珍自1565年起,先后到武當山、廬山、茅山、牛首山及湖廣、安徽、河南、河北等地收集藥物標本和處方,并拜漁人、樵夫、農民、車夫、藥工、捕蛇者為師,參考歷代醫藥等方面書籍925種,考古證今、窮究物理",記錄上千萬字札記,弄清許多疑難問題,歷經27個寒暑,三易其稿,于明萬歷十八年(1590年)完成了192萬字的巨著《本草綱目》,此外對脈學及奇經八脈也有研究。著述有《奇經八脈考》《瀕湖脈學》等多種。 被后世尊為“藥圣”。
1982年,其墓地李時珍陵園(李時珍墓)被國務院列為第二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基本信息
中文名
李時珍
別稱
李東璧、藥圣
所處時代
明朝
出生地
湖北省蘄春縣蘄州鎮
出生日期
1518年7月3日(正德十三年戊寅五月廿六日)
逝世日期
1593年(萬歷二十二年癸巳)
主要作品
《瀕湖脈學》《奇經八脈考》《本草綱目》
主要成就
被后世譽為藥圣,編寫《本草綱目》
職業
醫學家、藥物學家
信仰
道教
目錄
1人物生平
2主要成就
3史籍記載
4軼事典故
5親屬成員
6人物評價
7人物紀念
人物生平
隨父學醫
李時珍塑像
李時珍塑像
李時珍,明武宗正德十三年農歷五月二十六日(1518年7月3日)生于湖北蘄春縣蘄州鎮東長街之瓦屑壩。
其祖父是草藥醫生,父親李言聞是當時名醫,曾任太醫院例目。當時民間醫生地位低下,生活艱苦,其父不愿李時珍再學醫藥。李時珍14歲時隨父到黃州府應試,中秀才而歸,李時珍出身于醫生世家,自幼熱愛醫學,并不熱衷于科舉,其后曾三次赴武昌應試,均不第,故決心棄儒學醫,鉆研醫學。23歲隨其父學醫,醫名日盛。[2]
為太醫
明世宗嘉靖三十年(1551年),李時珍38歲時,因治好了富順王朱厚焜兒子的病而醫名大顯,被武昌的楚王朱英襝聘為王府的“奉祠正“,兼管良醫所事務。明嘉靖三十五年(1556年)李時珍又被推薦到太醫院工作。授“太醫院判“職務。三年后,又被推薦上京任太醫院判。任職一年,便辭職回鄉。
關于李時珍這一段在太醫院工作的經歷,史學界有諸多爭論,有人認為李時珍曾出任太醫院院判(正六品),但也有人認為他只是擔當御醫(正八品)。無論其職位高低,李時珍被薦于朝是不可否認的事實。太醫院的工作經歷,有可能給他的一生帶來了重大影響,為編寫《本草綱目》打下基礎。這期間,李時珍積極地從事藥物研究工作,經常出入于太醫院的藥房及御藥庫,認真仔細地比較、鑒別各地的藥材,搜集了大量的資料,同時還有機會飽覽了王府和皇家珍藏的豐富典籍,包括《本草品匯精要》。與此同時從宮廷中獲得了當時有關民間的大量本草相關信息,并看到了許多平時難以見到的藥物標本,開闊了眼界,豐富知識。[2]
東璧堂行醫
東璧堂是李時珍于明世宗嘉靖三十七年(1558年)從太醫院還鄉后創立的堂號,辭官返鄉后坐堂行醫,致力于對藥物的考察研究,在此期間,以自己的字--東璧為堂號,創立了東璧堂。
潛心著述
中國畫《李時珍采藥圖》
中國畫《李時珍采藥圖》
李時珍在數十年行醫以及閱讀古典醫籍的過程中,發現古代本草書中存在著不少錯誤,決心重新編纂一部本草書籍。明世宗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李時珍著手開始編寫《本草綱目》,以《證類本草》為藍本,參考了800多部書籍,其間,從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起,多次離家外出考察,足跡遍及湖廣、江西、直隸許多名山大川,弄清了許多疑難問題。
在編寫《本草綱目》的過程中,最使李時珍頭痛的就是由于藥名混雜,往往弄不清藥物的形狀和生長的情況。過去的本草書,雖然作了反復的解釋,但是由于有些作者沒有深入實際進行調查研究,而是在書本上抄來抄去,所以越解釋越糊涂,而且矛盾百出,使人莫衷一是。例如藥物遠志,南北朝著名醫藥學家陶弘景說它是小草,象麻黃,但顏色青,開白花,宋代馬志卻認為它象大青,并責備陶弘景根本不認識遠志。又如狗脊一藥,有的說它象萆薢,有的說它象拔葜,有的又說它象貫眾,說法很不一致。在他父親的啟示下,李時珍認識到,“讀萬卷書“固然需要,但“行萬里路“更不可少。于是,他既“搜羅百氏“,又“采訪四方“,深入實際進行調查。[2]
經過27年的長期努力,于明神宗萬歷六年(1578年)完成《本草綱目》初稿,時年61歲。以后又經過10年三次修改,前后共計40年。萬歷二十二年(公元1593年)去世。萬歷二十五年(1596年),也就是李時珍逝世后的第三年,《本草綱目》在金陵(今南京)正式刊行。[2]
主要成就
學術思想
李時珍臨證,推崇張元素,重辨病證,立法嚴謹,用藥得當。治療時,或化裁古方,或自組新方,或用民間單驗方,多有良效。李時珍的學術思想
李時珍
李時珍
和研究方法很有特色,他在新的歷史條件下,以自己的實踐經驗為基礎,改善了古代科學方法,積累了科學研究的新經驗。李時珍成功地運用了觀察和實驗、比較和分類、分析和綜合、批判繼承和歷史考證方法。
①觀察和試驗是本草藥研究的基本方法。李時珍對藥物采用親自采集、仔細觀察,以得其真的方法,獲得很大成功。分類是科學研究的重要任務,分類使藥物研究體系化,關鍵還是如何確立分類的標準。李時珍打破本草學沿用已久的上中下三品分類法,建立了三界十六部分類法,使分類體系更為科學化。此外,他還在陶弘景主治藥分類法基礎上,建立了更完善的百病主治藥分類法,創立了藥物歸經分類法。
②李時珍為弄清每味藥物,提出釋名、集解、辨疑、正誤、修治、氣味、主治、發明、附方八項任務,這八項不是每味藥全有,有的五項、六項不等。實際上是對每味藥既作出系統分析,又進行了全面綜合,而在分析基礎上,又作了高度概括和綜合。
③批判繼承和調查研究是李時珍研究的重要方法。他研究每味藥,總是先參考諸家本草,考核諸家異同,用自己觀察試驗結果,加以參證:《本草經》中只載枸杞之名,未言明藥用部位;《名醫別錄》指出根大寒,子微寒;《藥性論》謂枸杞甘平、子、葉皆同,《本草衍義》說枸杞是梗皮,李時珍說:“竊謂枸杞:苗、葉,味苦甘而氣涼;根,味淡氣寒;子,味甘氣平,氣味既殊,則功用當別。此后人發前人未到之處也“。李時珍經過研究,在批判繼承的基礎上,推陳出新,“發前人未到之處“,這種精神,貫穿于他的全部研究活動中。
④李時珍躬親實踐,廣泛向勞動人民學習,注意調查研究,是他又一重要研究方法。薟一藥,眾說紛壇,有謂似酸漿,有說為蒼耳,有曰即地菘;李時珍經過廣泛征詢,聚諸草諦視,得出薟即豬膏母之確論,他從京師還,見車夫用旋復花治跌打損傷,遂肯定其益氣續筋,補勞損之功。鄰家小兒食積,偶取羊食之,歸而大吐愈,李時珍因此首載此品種入本草。他從獵戶口中知虎骨強志壯神之功能;從菜農處明確蕓苔即油菜,從工人處學得防止采礦中毒之法,山人、漁翁、農夫、皮匠、獵戶,都是他的老師,使他從調查研究中獲益非淺。
⑤歷史考證方法是李時珍常用的科學方法。通過文獻考柬,《本草綱目》中記載了來自天竺、大食、南洋、胡人、蕃人及由梵文、佛經中得到的醫藥知識。經過歷史考證,指出“按《本經》胡麻亦名巨勝,《抱樸子》云,巨勝一名胡麻,以黃麻于及大藜子偽為胡麻,誤而又誤矣,不可不辨“。
李時珍主張人定勝天,通過以上研究方法取得的成果,使他更加堅定了這一信念,認為藥性不是固定的,可用人工方法改造其自然性能。藥性下沉者,用酒引之使其升;升浮者以咸寒藥引之使降,李時珍昭示迷信神仙說之誤,批判服食飛升舉之謬,服金銀,為賴水谷血肉之軀所不堪,“求仙而喪生,可謂愚也矣“。居住水中,步履水上,是邪說;服食成仙“誤食之罪,通乎天下“,藥物“治病可也,服食不可也“。
個人著述
李時珍的著作尚有《奇經八脈考》《瀕湖脈學》傳世;還有《命門考》《瀕湖醫案》《五臟圖論》《三焦客難》《天傀論》《白花蛇傳》等,皆佚。
《本草綱目》
本草綱目
本草綱目
李時珍借用朱熹的《通鑒綱目》之名,定書名為《本草綱目》。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著手編寫,至明萬歷六年(1578年)三易其稿始成,前后歷時27年。因編著時間長,規模龐大,《綱目》一書,乃父乃子及弟子龐鹿門均參與編寫,次子建元為書繪圖,可謂以李時珍為主的一本集體著作。
《本草綱目》凡16部、52卷,約190萬字。全書收納諸家本草所收藥物1518種,在前人基礎上增收藥物374種,合1892種,其中植物1195種;共輯錄古代藥學家和民間單方11096則;書前附藥物形態圖1100余幅。這部偉大的著作,吸收了歷代本草著作的精華,盡可能的糾正了以前的錯誤,補充了不足,并有很多重要發現和突破。是到16世紀為止中國最系統、最完整、最科學的一部醫藥學著作。
李時珍打破了自《神農本草經》以來,沿襲了一千多年的上、中、下三品分類法,把藥物分為水、火、土、金石、草、谷、萊、果、木、器服、蟲、鱗、介、禽、獸、人共16部,包括60類。每藥標正名為綱,綱之下列目,綱目清晰。書中還系統地記述了各種藥物的知識。包括校正、釋名、集解、正誤、修治、氣味、主治、發明、附錄、附方等項,從藥物的歷史、形態到功能、方劑等,敘述甚詳,豐富了本草學的知識。
根據馬元俊先生的研究,李時珍在植物學方面所創造的人為分類方法,是一種按照實用與形態等相似的植物,將其歸之于各類,并按層次逐級分類的科方法。李時珍將一千多種植物,據其經濟用途與體態、習性和內含物的不同,先把大同類物質向上歸為五部(即草、目、菜、果、谷為綱),部下又分成30類(如草部9類、木部6類、菜、果部各7類、谷5類是為目),再向下分成若干種。不僅提示了植物之間的親緣關系,而且還統一了許多植物的命名方法。[1]
《本草綱目》不僅為中國藥物學的發展作出了重大貢獻,而且對世界醫藥學、植物學、動物學、礦物學、化學的發展也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先后被譯成日、法、德、英、拉丁、俄、朝鮮等十余種文字在國外出版。書中首創了按藥物自然屬性逐級分類的綱目體系,這種分類方法是現代生物分類學的重要方法之一,比現代植物分類學創始人林奈的《自然系統》早了一個半世紀,被譽為“東方醫藥巨典“。2011年5月,金陵版《本草綱目》入選世界記憶名錄。
瀕湖脈學
瀕湖脈學
《瀕湖脈學》
李時珍感其時代的中醫脈學存有缺憾甚至謬誤繁多,便依其父李月池所著《四診發明》及歷史上其他多家脈論精華,于1564年(明嘉靖四十三年)編著成《脈訣》,即《瀕湖脈學》。
《瀕湖脈學》為李時珍晚年所著,以號命書,是為“瀕湖脈學“?!稙l湖脈學》語言簡明,論脈清澈,不但把臨床復雜脈象總結歸納成基本的27種脈象,而且還把主要內容,即脈象、相類脈鑒別、脈象主病,皆以韻文歌括形式撰述,便宜誦記,因此上其書流傳深廣,歷來受醫家推崇?!稙l湖脈學》對中醫基礎理論研究和臨床實踐具有重大的指導意義,為中醫典范之作。
《奇經八脈考》
《奇經八脈考》,約撰于1577年,1卷。本書考證歷代文獻,對奇經循行和主病,詳加說明,且附已見。
經典藥方
露水
釋名:在秋露重的時候,早晨去花草間收取。氣味甘、平、無毒。
主治:用以煎煮潤肺殺蟲的藥劑,或把治療疥癬、蟲癩的散劑調成外敷藥,可以增強療效。
①白花露:止消渴。②百花露:能令皮膚健好。③柏葉露、菖蒲露:每天早晨洗眼睛,能增強視力。④韭葉露:治白癜風。每天早晨涂患處。
明水
釋名:亦稱方諸水。方諸是一種大蚌的名字。月明之夜,捕得方諸,取其殼中貯水,清明純潔,即是方諸水。氣味甘、寒、無毒。
主治:用以洗眼,可以去霧明目,飲此水,還有安神的作用,亦去小兒煩熱。
漿水
釋名:亦名酸漿。粟米煮熟后,放在冷水里,浸五、六天,味變酸,面上生白花,取水作藥用。但浸至敗壞,則水有害。氣味甘酸、微溫、無毒。
主治:上吐下瀉(漿水煎干姜飲用),過食臘肉,致筋痛肚悶(漿水煎粥吃,加少量老鷹屎,效果更好),手指腫痛(漿水加鹽泡患處,水冷應換熱),臉上黑痣(每夜用熱的漿水洗臉,再用布揩紅,以白檀香磨汁涂擦),骨鯁在咽(慈石經火煅醋淬后,加焙過的陳橘紅和多年漿水腳,做成丸子,如芡子大,每次含咽一丸)。
漿水還能調中引氣,開胃止渴,解煩去睡,調理臟腑,利小便。
臘雪
本草綱目
本草綱目
釋名:取霜法,用雞毛掃取,裝入瓶中,密封保存于陰涼處,雖成水液,歷久不壞。氣味甘、冷、無毒。
主治:臘雪用瓶密封貯存,放陰涼處,數十年也不壞。臘雪有益于菜麥,又能殺蟲蝗,用以浸五谷種,則耐旱而不生蟲,灑家具上,能驅蒼蠅,淹藏一切水果和食品,昆可免蛀害。春歸有蟲,雪水容易腐敗,所能不能入藥。
附方:臘雪能解一切毒。治時氣溫疫、酒后暴熱、小兒熱狂啼等。亦治黃疸,但服時須稍加熱。臘雪洗眼,能退眼紅;煎茶煮粥,可以解熱止渴;涂抹痱子有效。氣味甘、平、無毒。
東壁土
釋名:古舊房屋東邊墻上的土,叫東壁土。氣味甘、濕、無毒。
主治:①突然心痛。用陳年東壁土、枯礬各二錢,共研為末,制成密丸,艾湯沖服。②吐瀉煩悶,藥物中毒,中烏頭毒等。用陳年東壁土煮汁飲下。③目中翳膜。用東壁土細末每日點膜上,以淚出為好。④脫肛。用皂莢磨粉,和東壁土細末,炒熱,裝入布袋,趁熱熨肛門突出部。⑤痱子癢。用東壁土干粉末撲之。⑥耳瘡唇瘡。用東壁土和胡粉敷上。⑦瘰疬流水。用老茅屋廚房里土墻上的土,研末,加輕粉調敷,半月可愈。⑧各種惡瘡。用東壁土、大黃等分(即一半即一半的意思),滴水華水調勻,搽瘡上,干了再擦。⑨背癰。用煙熏的東壁土,加黃等分,用蜆殼粉(蜆,一種小螺,生湖沼泥地,通稱硯子)加東壁土末涂敷。
鍛灶灰
釋名:指煅鐵爐中的灰,含有鐵的作用。氣味辛、苦、微寒、無毒。
主治:①癥瘕結塊。蘇恭指出:治突然長起來的結塊有效。②產后陰脫。用紫色鍛灶灰,加羊脂,充分和勻,布包好,在火上烘熱,熨患處,推納使上。
菊枕
《本草綱目》記載用懷菊花做枕,可明目。且對中風、面癱、破傷風、小孩驚風、惡風濕痹(關節炎)等都有好處。
主治:①風熱頭痛。用菊花、石膏、川芎各三錢,共研為末。每服一錢半,茶調下。②膝風痛。用菊花、陳艾葉作護膝。③病后生翳。用白菊花、蟬蛻,等分為末,每用二、三錢,加蜜少許,水煎服。④婦女陰腫。用甘菊苗搗爛煎湯,先熏后洗。⑤眼目昏花。用甘菊花一斤、紅椒(去目)六兩,共研為末。加淅地黃汁和丸子,如梧子大。每服五十丸,臨睡時茶送下。
史籍記載
《明史·卷二百九十九·列傳第一百八十七》
《進〈本草綱目〉疏》
軼事典故
雨湖傳說
李時珍出生那天,他的父親李言聞正在雨湖上打魚。平常運氣還不錯,這一次卻連下幾網都一無所獲,李言聞很喪氣。最后一網拉起來感覺沉甸甸的,心中暗喜,以為是條大魚,原來是一塊大石頭。李言聞嘆道:石頭呀石頭,我與你無冤無仇,今日為何捉弄我?叫我愁上加愁。石頭突然也說話了:石頭呀石頭,前來賀喜不用愁。先生娘子快落月,不知先生有何求?原來這石頭就是雨湖神。李言聞急忙趕回家,正好李時珍生下地,于是給他起名叫“石珍“。當晚李言聞又做了一個夢,夢見仙人鐵拐李前來道喜說:“時珍時珍,百病能診。做我高徒,傳我名聲?!癧4]
死人診活
李時珍畫像
李時珍畫像
一天,李時珍和大徒弟王廣和來到湖口,見一群人正抬著棺材送葬,而棺材里直往外流血。李時珍上前一看,見流出的血不是淤血而是鮮血,于是趕忙攔住人群,讓抬棺材的人停下來,眾人聽了,面面相覷,不敢相信。李時珍看出了大家的心思,反復勸說,終于使主人答應開棺。先是進行了一番按摩,然后又在其心窩處扎了一針,不一會兒,就見棺內的婦人輕輕哼了一聲,醒了。不久之后,這名婦女又順利產下一個兒子,原來這名婦女是因難產而陷入假死。
活人診死
李時珍還可以“活人斷其死“的。一天,有家藥店老板的兒子大吃大喝后,縱身翻越柜臺,請李時珍診脈,李時珍告訴他,小兄弟,你活不了三個時辰了,請趕快回家去。眾人都不信,那個藥店老板的兒子更是大罵不止。果不其然,不到三個時辰,這個人便死掉了。原來是此人吃飯過飽,縱身一跳,腸子斷了,內臟受損。
如此之事,不可不知
有人說,北方有一種藥物,名叫曼陀羅花,吃了以后會使人手舞足蹈,嚴重的還會麻醉。李時珍為了尋找曼陀羅花,離開了家鄉,來到北方。終于發現了獨莖直上高有四、五尺,葉像茄子葉,花像牽?;?,早開夜合的曼陀羅花,為了掌握曼陀羅花的性能,親自嘗試,并記下了“割瘡灸火,宜先服此,則不覺苦也“。證實了單獨使用大豆是不可能起解毒作用的,如果再加上一味甘草,就有良好的效果。[5]
善對
李時珍自幼聰穎善對,還沒上學就跟著父親認熟了好多字。剛入學時,私塾先生望著被樹木環抱的遠山,出了上聯:“遠聲隔林靜?!袄顣r珍當時雖然只有八歲,但見朝霞分外明媚,過往旅客早已登程,便脫口對道:“明霞對客飛?!坝形凰庝佒魅?,膝下有一個女兒,聰慧而美貌,為了給女兒選擇一個才華出眾的男子結為伴侶,決定用藥名作上聯征婚:“玉葉金花一條根?!霸S多求婚者望聯興嘆。其中有一位姓馬的青年為人忠厚,只是略欠文采,他不得不求李時珍幫忙。李時珍少年助人為樂,脫口對道:“冬蟲夏草九重皮?!颁佒饕婑R公子比較英俊,又交給他一副上聯,限一天對上。這上聯是:“水蓮花半枝蓮見花照水蓮?!榜R公子只得二請李時珍對出下聯:“珍珠母一粒珠玉碗捧珍珠?!颁佒骺春蠓浅8吲d,隨即再出上聯“白頭翁牽牛耕熟地“,限半天對出。馬公子無奈三求李時珍。李時珍為了成全這樁婚事,稍假思索,用“天仙子相思配紅娘“作下聯。鋪主十分滿意,當即答應訂婚。
鼓子花藥性
李時珍利用太醫院良好的學習環境,不但閱讀了大量醫書,而且對經史百家、方志類書、稗官野史,也都廣泛參考。同時仔細觀察了國外進口的以及國內貴重藥材,對它們的形態、特性、產地都一一加以記錄。過了一年左右,為了修改本草書,借故辭職。在回家的路上,投宿在一個驛站,遇見幾個替官府趕車的馬夫,圍著一個小鍋,煮著連根帶葉的野草,李時珍上前詢問,馬夫告訴李時珍,他們趕車人,整年累月地在外奔跑,損傷筋骨是常有之事,如將這藥草煮湯喝了,就能舒筋活血。這藥草原名叫“鼓子花“,又叫“旋花“,李時珍將馬夫介紹的經驗記錄了下來:旋花有“益氣續筋“之用。
巧用煉金術
嘉靖皇帝迷信仙道,祈求長生不老。方士看準了皇帝的心意,便大煉不死仙丹,取悅皇帝,因而在全國掀起了一股煉丹熱潮,但不少人因服用仙丹后中毒死亡。
李時珍知道仙丹多用水銀、鉛、丹砂、硫磺、錫等煉取,含有毒素,于是疾呼:“丹藥能長壽的說法,決不可信?!安⒘信e服食丹藥后死亡的例子,但有方士反駁說:“古代藥書上說,水銀無毒,服食可以成仙,是一種長生藥?!袄顣r珍認為前人遺留下來的知識可以參考,但一定要經過分析,不能盡信書上所說的。
李時珍雖然堅決反對服食仙丹,卻以科學的態度應用煉丹的方法。他親自研制水銀來醫治瘡疥等病,又利用煉金術燒制外用藥物,他還把研究的數據記載在《本草綱目》里。
兄弟二人學中醫
還在李時珍少年時代,李言聞就常把兩個兒子帶到自己充當診所的道士廟“玄妙觀“中,一面行醫,一面教子讀書,不時讓孩子們幫助謄抄一下藥方。李時珍耳濡目染,對行醫的知識技能越來越熟,興致也越來越濃,常常偷空放下八股文章,翻開父親的醫書,讀得津津有味?!稜栄拧分械摹夺尣荨贰夺屇尽贰夺岠B》《釋獸》等篇,他都背誦如流。
一天,李言聞應病家之邀,帶著長子出診去了,玄妙觀中只剩下時珍一人。這時,來了兩位病人,一個是火眼腫痛,一個是暴泄不止。李時珍思索了半晌,說告訴他們父親要到晚上才能回來。要不先給開個方子試試,那瀉肚子的病人難受極了,就同意了。李時珍便果斷地開方取藥,打發病人走了。李言聞回到家中,發現了小兒子開的藥方,心一下子提到了嗓子眼兒上,問李時珍開的藥方,李時珍小聲回答了。李言聞一邊聽,一邊不住地點頭,這才知道,兒子不僅讀了不少醫書,還能在治病實踐中加以運用,對癥下藥,確實是塊當大夫的材料,心中不覺又驚又喜。這時,做兄長的果珍在旁邊聽著弟弟大談藥性,十分羨慕,暗自下決心定要干件漂亮事,讓父親看看誰的醫道高明。
事有湊巧,沒過幾天,又有兩個眼痛和痢疾病人前來就診,而那天正好只有果珍一人在診所。他一見這兩人和弟弟說起過的那兩人病情-樣,便不假思索,依照弟弟的方子作了處理。不料,第二天一早,這兩個病人就找上門來,說服藥后病情反而加重,要李言聞看看是怎么回事。果珍在一旁不敢隱瞞,只好如實相告。李言聞一聽就連呼“錯矣“。果珍還不服氣,李言聞告訴兒子,有的病癥看上去差不多,實質卻不一樣。接著,把為什么那天時珍要以艾草為主藥,而今兒這兩個病人卻應該以黃連為主藥的道理講了一遍,把李果珍說得心服口服。
巧辨藥性真偽
李時珍20歲那年,蘄州發生了一場嚴重的水災。洪水剛過,瘟疫開始蔓延。
這天,李時珍正在診病,突然一幫人鬧鬧嚷嚷地拉著一個江湖郎中涌進診所。為首的年輕人憤憤地告訴李時珍,他爹吃了這江湖郎中開的藥,病沒見好,反倒重了。他去找他算賬,郎中硬說藥方沒錯。讓李時珍給看看。說完把煎藥的藥罐遞了過來,李時珍抓起藥渣,仔細聞過,又放在嘴里嚼嚼,告訴他這是古醫書上的錯誤,《日華本草》的記載把漏藍子和虎掌混為一談。眾人慨嘆了一陣,只得把江湖郎中給放了。
不久,又有一位醫生為一名精神病人開藥,用了一味叫防葵的藥,病人服藥后很快就死了。還有一個身體虛弱的人,吃了醫生開的一味叫黃精的補藥,也莫名其妙地送了性命。原來,幾種古藥書上,都把防葵和狼毒、黃精和鉤吻說成是同一藥物,而狼毒、鉤吻毒性都很大。毫無疑問,古醫藥書籍蘊含著豐富的知識和寶貴的經驗,但也確實存在著一些漏誤。若不及早訂正,醫藥界以它們為憑,以訛傳訛,輕者耽誤治病,重者害人性命。
嘗遍百草
李時珍紀念幣
李時珍紀念幣
明世宗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34歲的李時珍著手按計劃重修本草。由于準備充分,開頭還比較順利,但寫著寫著,問題就來了:所謂本草,是古代藥物學的代稱。它包括花草果木、鳥獸魚蟲和鉛錫硫汞等眾多植物、動物和礦物藥。由于其中絕大多數是植物,可以說是以植物為本,所以人們又將藥物直稱為“本草“。東漢《神農本草經》成書,到李時珍誕生前的400余年間,歷代本草學家都有不少專著問世,但卻從未有一部能概括這一時期藥物學新進展的總結性著作。李時珍意識到了它的分量,卻仍未料到,藥物是那樣的多種多樣,對它們的性狀、習性和生長情形,很難全部心中有數。比如,白花蛇,同竹子、艾葉,本是蘄州的三大特產,可以主治風痹、驚搐、癩癬等疾病,是一味貴生藥品。李時珍曾跟著捕蛇人親自上山,捕捉到一條白花蛇,仔細一看,果然和書上講的一模一樣。
與婆婆治病
李時珍一路考察,一路為父老鄉親們治病,深受人們尊敬與依賴。有位老婆婆,患習慣性便秘達30年之久,雖多方治療,終不見效。李時珍運用從民間學來的偏方,以適量的牽牛子配成藥,很快就治好了她的病。還有個婦女鼻腔出血,一晝夜都止不住,怎么治也不見效。李時珍用大蒜切片敷貼患者足心,不大工夫血就不流了。這個方子,也是他從民間采得的。
驗證動物藥性
蘄蛇,即蘄州產的白花蛇,這種藥有醫治風痹、驚搐、癬癩等功用,李時珍早就有研究,但開始只從蛇販子那里觀察。內行人提醒他,那是從江南興國州(今陽新縣)山里捕來的,不是真的蘄蛇。為了找到真正的蘄蛇,他請教一位捕蛇的人,人家告訴他,蘄蛇牙尖有劇毒,人被咬傷,要立即截肢,否則就中毒死亡。在治療上對諸病有特效,因之非常貴重。州官逼著群眾冒著生命危險去捉,以便向皇帝進貢。蘄州那么大,其實只有城北龍峰山上才有真正的蘄蛇。李時珍追根究底,要親眼觀察蘄蛇,于是請捕蛇人帶他上了龍峰山上。
龍峰山有個狻猊(Suānní)洞,洞周圍怪石嶙峋,灌木叢生,纏繞在灌木上的石南藤。蘄蛇喜歡吃石南藤的花葉,在捕蛇人的幫助下,終于親眼看見了蘄蛇,并看到了捕蛇、制蛇的全過程?!侗静菥V目》寫到白花蛇時,說得簡明準確。[2]
鯪鯉,即穿山甲,是常用的中藥。陶弘景說它能水陸兩棲,白天爬上巖來,張開鱗甲,裝出死了的樣子,引誘螞蟻進入甲內,再閉上鱗甲,潛入水中,然后開甲讓螞蟻浮出,再吞食。為了了解陶弘景的說法是否對頭,李時珍親自上山去觀察。并在樵夫、獵人的幫助下,捉到了一只穿山甲。從它的胃里剖出了一升左右的螞蟻,證實穿山甲動物這點,陶弘景是說對了。不過,從觀察中,他發現穿山甲食蟻時,是搔開蟻穴,進行舐食,而不是誘蟻入甲,下水吞食,李時珍肯定了陶弘景對的一面,也糾正了其錯誤之處。[2]
親屬成員
祖父:為鈴醫(走方郎中)。
父:李言聞,字子郁,號月池,當地名醫,曾封太醫院吏目。
兄:李果珍。
子:李建元。
人物評價
明代著名文學家王世貞《本草綱目·序》:性理之精蘊,格物之通典,帝王之秘籍,臣民之重寶。
《四庫全書總目提要》稱之為《神農本草經》:集本草者無過于此。
英國著名生物學家達爾文(《本草綱目》):中國古代百科全書。
英國著名中國科技史專家李約瑟在《中國科學技術史》中寫道:16世紀中國有兩大天然藥物學著作,一是世紀初的《本草品匯精要》,一是世紀末的《本草綱目》,兩者都非常偉大。
人物紀念
李時珍陵園
李時珍紀念館
李時珍紀念館
新中國成立后,為了紀念李時珍這位偉大的醫藥學家,在其故里蘄州城東南面風景秀麗的雨湖之濱修葺了墓冢,建成了“李時珍陵園“。陵園由本草碑廊、紀念展覽、藥物館、百草藥園、墓園五大部分組成,1982年,定為中國第二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96年,列為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范基地。
1978年,湖北省文化局重修李時珍墓,李時珍塑像,通高4.35米,底座鐫刻郭沫若親筆題詞。塑像后并列有兩座墓冢,東側為李時珍與其妻吳氏合葬墓,墓前有其子李建元、建中在明萬歷癸巳年(1593年)中秋所立的墓碑;西側為其父李言聞與母張氏合葬墓,底徑均為6米,高約2米。碑前青石上刻有著名人物畫家蔣兆和所畫的李時珍像,墓前另立石碑,上刻原中國科學院院長郭沫若先生的題詞。1980年,在陵園內正式建立了國家重點文物保護機構--李時珍紀念館。整個紀念館占地面積50000平方米,紀念館仿古大門上鑲嵌著鄧小平同志于1987年7月8日親筆題寫的館名。紀念館的展品主要有歷史文物、文獻、藥物標本、圖表、照片、畫像、雕塑等1000余件,形象系統地介紹了李時珍的生平和《本草綱目》的偉大成就。藏品中有諸多古籍善本,自明清以來《本草綱目》各種版本彌足珍貴。[3]
長沙李時珍塑像
1983年,李時珍的塑像在湖南長沙落成,系由恢復高考后湖南醫學院(湘雅醫學院)的首屆畢業生捐給母校,塑像由中國著名雕塑家朱惟精親自創作設計,湘雅醫學院老校長、中國著名醫學科學家張孝騫親筆題詞:“精研醫學,勤學先賢,為民服務,又紅又?!?。湖南塑像位于中南大學公共衛生學院大院內,毗鄰美麗的湘雅醫學院近代建筑群。
參考資料
1.李時珍 . .中國網 . 2014-08-24
2.古代名醫 李時珍 . .網絡孔子學院 . 2014-08-24
3.李時珍墓 . .人民網 . 2014-08-22
4.說起本草綱目,你先想到的是周杰倫還是李時珍? . 搜狐網 . [2018-8-28]
5.李時珍的故事(三) . 查字典語文網 . [2018-8-29]
李時珍相關資訊
李時珍詳細介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