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ptgroup id="1br40"></optgroup>
<code id="1br40"><xmp id="1br40"><pre id="1br40"></pre></xmp></code>
  1. <samp id="1br40"><tt id="1br40"></tt></samp>
  2. 姓:  名:
    當前位置: 首頁 > 姓氏名人 > 醫學家 > 張其楷
    張其楷

    張其楷(著名藥學家)

    張其楷,男,出生于1912年,著名藥學家、藥物化學家,江蘇省南通縣(現通州市)人。領導并參加了治療絲蟲病新藥“益群生”和結核病治療藥“異煙肼”的合成研究工作;領導并承擔治療日本血吸蟲病藥物的研究,對中國開展非銻劑藥物治療血吸蟲病研究起到了開拓性作用;領導設計和合成了多種防治化學戰劑損傷的藥物,闡明了抗膽堿藥物的藥理作用、抗毒作用和副作用三者之間不完全平行的藥物構效關系,為中國軍事醫學事業做出了重大貢獻。

    個人資料

    • 中文名張其楷
    • 國 籍中國
    • 出生地江蘇
    • 出生日期1912年10月21日
    • 逝世日期1995年7月22日
    • 職 業教授、藥學家

    張其楷相關資訊

    張其楷詳細介紹

      張其楷的人物生平

      張其楷,1912年10月21日出生于江蘇南通縣金沙鎮一個知識分子家庭。6歲入小學讀書,接受啟蒙教育。中學時受到“科學救國”思想的影響,從而樹立了投身科學事業的志向。1931年,他以優異的成績考入南京中央大學化學系。

      1935年由南京中央大學化學系畢業后,他被推薦到當時的中國經濟委員會衛生處藥物研究室任技佐。1937年,進入德國明斯德(Munster)大學藥學院學習,在不到2年的時間內,完成了博士研究論文和通過博士學位的畢業考試,取得了自然科學博士學位。接著,又入慕尼黑工業大學化學系深造,進行以“吡咯類化合物合成”為題的研究。

      1940年初,他幾經輾轉回到昆明,任同濟大學理學院化學系教授,擔任有機化學和藥物化學教學。1941年又應內遷貴州遵義的浙江大學之聘,任化學系和藥學系教授。這期間,他在努力完成講授有機化學和藥物化學二門課程之余,與助教一道以破廟為實驗室,在極端困難的條件下進行藥物合成研究和指導學生作畢業論文??谷諔馉巹倮?,隨浙江大學遷回杭州,繼續任教。

      1951年,他奉調參加組建軍事醫學科學院藥物研究系,領導了抗絲蟲病藥“益群生”和國內急需的結核病治療藥“異煙肼”的合成研究工作,推動了該藥在國內的生產及其應用。1953年,領導軍事醫學科學院藥物研究系藥物合成室承擔治療日本血吸蟲病藥物的研究工作,對中國開展非銻劑藥物治療血吸蟲病研究有開拓之功。1958年,軍事醫學科學院由上海遷京后,他參加組建毒物藥物研究所的工作,并主持擴建藥物合成室,指導、設計和合成了數千種新化合物,多種藥物被選用于軍事醫學。其中,最為重要的是為神經性毒劑的多個急救方和預防方提供了主要組成藥物。1962年6月,他光榮地加入了中國共產黨。由于所從事工作的特殊性,他親自領導和參加完成的許多重要成果與100余篇論文,都不能公開和發表。但他甘愿為祖國國防科研事業隱姓埋名、默默無聞做出犧牲。1995年7月22日,他因心臟病突發,于北京逝世。

      張其楷的主要成就

      1931年,張其楷考入南京中央大學化學系時,有機化學這門學科正處于理論和應用的發展時期,許多尚未解決的問題吸引著富有理想的青年人,使他特別偏愛這門方興未艾的科學。在有機化學界老前輩莊長恭和系主任高濟宇教授的指導下,他接受了有機化學理論和實驗技能方面的嚴格訓練。步人大學學習不久,日本發動了“九·一八”事變。由于中華民國政府采取不抵抗政策,中國抗日聲浪鼎沸。由此,他更加堅定了科學救國的決心。經過4年的努力學習,最后,他以有機合成方面為題,圓滿完成了學士畢業論文,并發表于中國化學會會志上,從此,他選擇化學合成作為自己的終身職業。1935年中央大學化學系畢業后,他被推薦到當時的中國經濟委員會衛生處藥物研究室任技佐,從事萬年青和夾竹桃植物中有效成分的提取和分離的研究工作,所作論文在1936年舉行的中國藥物學會第8屆大會上宣讀時,得到了與會者的普遍贊賞。后來由于工作需要改做合成化學,仿制“606”和“914”,并取得成功。在這期間,他對藥物化學產生了濃厚的興趣。為了振興祖國的醫學事業,他強烈希望能到當時世界上有機化學和藥物化學最發達的德國留學深造。這一愿望得到在南京某修造廠任總工程師的四叔張育俊的全力支持和資助,從而得以實現。

      抗日戰爭時期卓有成效的藥物合成研究與教學

      1940年2月,張其楷到達昆明后,任同濟大學理學院化學系教授,講授有機化學和藥物化學課程。但是由于抗日戰爭時期,圖書和藥品儀器極端缺乏,無法從事科學研究,這使他深感遺憾,因而在1941年,應內遷貴州遵義的浙江大學之聘,任化學系和藥學系教授。雖然浙江大學也因抗戰遷移多次,儀器設備和圖書均有散失,但還可以進行少量的科學實驗。當時浙江大學中有名望的老教授較多,29歲的他從不以獲得教授頭銜而滿足,虛心學習老教授們嚴謹的科學作風和循循善誘的教學方法,在努力完成講授有機化學和藥物化學二門課程之余,與助教一道以破廟為實驗室,在極端困難的條件下進行藥物合成研究和指導學生作畢業論文。經過幾度春秋,教學和科學實驗都呈現出一片生機盎然的景象,張其楷也得到了學校的信任和學生的好評。當時,他所撰寫的研究論文,因國內正處在戰爭環境,無處發表,只得寄往美國化學會會志發表。1944年,中英文化協會專家、英國劍橋大學教授、英國來華科學考察團團長李約瑟博士夫婦參觀了他的教學和科研工作,深受感動,回到英國后,特意寫書進行了介紹,高度贊揚他在科研方面所表現出來的頑強毅力,認為他的研究工作很有水平,并稱浙江大學為“東方劍橋”。

      1946年抗戰勝利后,浙江大學遷回杭州,張其楷除了在該?;瘜W系和藥學系講授有機化學和藥物化學外,還應聘于浙江醫學院藥學系與齊魯大學藥學系(遷杭時期)任兼職教授,講授藥物化學。他除了注重理論方面的探討,也極為重視實驗工作,經常強調實驗中出現的現象要與有機化學理論聯系起來思考;要善于發現問題,解決問題;要活躍科研思想,以提高理論知識和工作能力。他在擔任教學工作、進行藥物化學研究的同時,撰寫論文10余篇,發表于國內外的學術刊物上。國民黨統治的中華民國時期,政治腐敗,物價飛漲。在民不聊生的日子里,他為人耿直,作風正派,生活簡樸,思想進步,長年累月堅持教學和進行科學研究。1947年浙江大學師生參加了反饑餓、反內戰的革命斗爭,并進一步掀起了波瀾壯闊的學生運動。他對當時浙江大學的進步學生運動,滿懷同情和支持,受到廣大學生和同事們的欽佩和愛戴。浙江大學原校長錢三強稱他為當時浙大教授中有理想、有才學的著名愛國學者之一,贊揚他們在抗日救亡的同時,始終堅持進行科學研究,使浙江大學在教育和科研上都取得了顯著的成果,對浙江大學的發展做出了重要的貢獻。

      1951年,正值抗美援朝之際,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后勤部成立軍事醫學科學院。張其楷奉調參加組建軍事醫學科學院藥物研究系,并擔任藥物合成室主任、研究員。在他的領導下,組織全室同志邊籌建邊開展研究,在半年多的時間內,藥物合成室已初具規模。當時,由于美帝國主義對中國實行全面的經濟封鎖,一些急需的藥物難以從國外進口,廣大人民群眾深受病痛之苦。在各種藥物嚴重短缺的情況下,他受命領導了抗絲蟲病藥“益群生”的合成研究工作,在時間短、任務重的情況下,試制成功并交南京制藥廠生產,為華東地區廣大絲蟲病患者解除疾苦,挽救了無數病人的生命,同時也為打破帝國主義的經濟封鎖做出了貢獻。接著,經過調查了解,又領導合成了國內急需的至今仍廣泛應用于結核病治療的藥物“異煙肼”,由上海第一醫學院進行臨床試用,并與上海第一制藥廠交流了合成方法,從而推動了該藥在國內的生產和及早應用。1953年,黨中央鑒于華東地區日本血吸蟲病嚴重流行,立即成立了九人領導小組,任命他擔任藥物組副組長,領導軍事醫學科學院藥物研究系藥物合成室承擔治療日本血吸蟲病藥物的研究工作。他深感責任的重大、任務的艱巨,全身心地投入到科研工作中,與合成室科研人員同甘共苦,在藥物合成方面除了改進銻劑藥物的毒性外,在國內開拓了卓有成效的非銻劑藥物的研究。撰寫論文10余篇發表于國內有關學報上。指導并合成了9類抗血吸蟲病的藥物,有些類型已顯示殺死幼蟲的作用。

      “戰時特種武器傷害的醫學防護”主要貢獻者

      1958年軍事醫學科學院由上海遷京前,上級領導征求張其楷的意見,愿意留在上海參加組建地方寄生蟲病研究所,繼續當時已取得重大進展的日本血吸蟲病治療藥物的研究,還是隨院遷京進行軍事醫學課題的研究。他考慮到軍隊急需特種武器的醫藥防護,毅然離開了自己熟悉的科研領域,決定隨院遷京并積極參加組建毒物藥物研究所,甘愿隱姓埋名從事國防醫學,并立即投入到化學戰劑抗毒藥物的研究中,直接為部隊服務。主持擴建了藥物合成室,以適應軍事醫學藥物研究的各種需要;組建軍內第一個同位素標記化合物合成實驗室,為開展理論機制研究和藥物生化代謝藥理等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工作條件。起初,他對于防化醫學的研究十分陌生,便憑著通曉英、德、俄三國文字和鍥而不舍的精神,反反復復到圖書館查閱文獻,經過一段時間的文獻跟蹤,確定了研究目標,選擇以神經性毒劑生理對抗劑的研究為突破口。在這項研究中,抗膽堿藥的副作用及穩定性成了尋找新抗毒藥的一個難以逾越的障礙。但是課題組科研人員在他的指導下,不受傳統觀念的限制,借鑒世界新藥研究的經驗,加強了設計力量,終于取得了顯著的效果,為中國人民解放軍的防化醫學做出了開創性的工作。然而,正當這項研究取得一定進展的時候,由于文化大革命的到來,不得不中途廢止。而他本人也于1968年11月至1970年4月,被下放到寧夏銀川賀蘭山馬場參加勞動。直到文化大革命結束后,這項研究工作才又重新開展起來。

      當時藥物副作用問題造成的困惑眾說紛紜,決定研究方向困難重重,風險很大。他經過深思熟慮,決心打破這類藥物抗毒作用與副作用的平行關系,創導工作量甚大且已中斷整整10年的選擇性抗膽堿藥合成研究。

      抗膽堿藥在臨床上具有多種用途,在有機磷神經性毒劑的預防及治療中占有重要地位。尤其是對難防難治的梭曼中毒的防治更是不可缺少的藥物。但是,大多數抗膽堿藥作用的選擇性較差,在治療有效劑量下,出現明顯的副作用,同時抗梭曼作用不強。于是,一度成為多年來國際上力求解決的焦點問題。

      他敏銳地覺察到抗膽堿藥在化學研究中的重要作用,經過多年的努力,與課題組同志一起,總結了過去工作的經驗,經過大量資料調查,反復論證分析,提出抗膽堿藥物的抗梭曼作用、抗膽堿作用及中樞副作用三者強度不完全平行的觀點。指導設計、合成、篩選了140多個新抗膽堿化合物,部分化合物的抗梭曼作用強度明顯超過國內外文獻所報道的相關例證,為改進抗梭曼作用的選擇性取得了進展。對設計新的抗毒藥物具有指導性的意義。其中多數藥物被選用于軍事醫學,有些藥已應用于有機磷農藥中毒治療,在微循環研究領域顯示了較好的前景,在抗暈動癥方面已應用于臨床并取得顯著效果,同時為開展藥物的理論機制、生化代謝和藥理等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工具藥物。在此期間,撰寫論文和總結80余篇,有關藥物研究的專著多部,綜述10余篇。

      1980年他親自設計發明并指導合成了鹽酸苯環壬酯。經有關專家鑒定,其化學結構領先國外5年,生產工藝優于國外專利報道水平,比西班牙專利(No.549796)至少減少2個單元反應,產品總收率高,純度高。他作為第一完成者的該項研究成果于1998年獲得國家發明獎二等獎。

      1985年,作為迄今為止醫藥衛生界惟一獲得國家科技進步獎特等獎項目“戰時特種武器傷害的醫學防護”7名主要完成者之一,他光榮地出席了人民大會堂舉行的頒獎大會,并受到黨和國家領導人的親切接見。

    亚洲国产超清无码专区,亚洲国产成人成上人色爱,亚洲国产精品不卡在线电影,亚洲国产精品一区二区久久

    <optgroup id="1br40"></optgroup>
    <code id="1br40"><xmp id="1br40"><pre id="1br40"></pre></xmp></code>
    1. <samp id="1br40"><tt id="1br40"></tt></sam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