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秋芳,紹興縣王壇鎮青壇人,1913年考入紹興浙江第五師范,與陶元慶、許欽文等同學,筆名冬芬、冬奮、秋航、秋、奮、航等,1920年考入北京大學預科,與許欽文等組織“春光社”,邀請魯迅、郁達夫、周作人等作指導。1926年“三一八”慘案后,堅決站在魯迅一邊,在《京報》副刊、《語絲》上連續發表雜文,積極投入反對段祺瑞政府及其御用文人的正義斗爭。董秋芳一方面引導青年用筆向社會的黑暗、腐敗作斗爭,一方面又十分注意保護青年,使他們免遭傷害。
董秋芳生平
董秋芳1927年由其翻譯的外國文學作品《爭自由的波浪》一書作為《未名叢書》之一印行,魯迅親自為該書寫了《小引》。
同年,在關于“革命文學”的論爭中,以“冬芬”為筆名,給魯迅寫了《文藝與革命》的長信,魯迅公開復信給以肯定與指導。
1929年3月回北京繼續學業,大學畢業后去山東省立濟南高級中學教授國文,國學大師季羨林是其當時的學生,其間結識胡也頻與丁玲。
1937年“七七”事變前夕,應郁達夫之邀去福建從事抗日救亡運動,創作發表了大量的散文、政論,扶植和培養了一大批革命的青年作家,為東南沿海進步文化的發展和繁榮作出了重大貢獻??谷諔馉巹倮?,先后在紹興稽山中學、紹興簡易師范、杭州高級中學、寧波市立中學、浙江師范學院任教或擔任領導工作。
1953年調人民教育出版社工作,任中央人民政府教育部中學語文教材編輯組現代文學研究室主任,兼中學語文課本編輯委員會高級編輯。
1971年退休回紹興定居。
1973年被任命為紹興縣文物管理委員會副主任。
1977年2月11日病逝。
董秋芳的功績
董秋芳一方面引導青年用筆向社會的黑暗、腐敗作斗爭,一方面又十分注意保護青年,使他們免遭傷害。有一回,《新語》上發表了晏石寫的《女人、社會、路》的雜文,中心思想是:婦女要解放,必須先改革社會。特務即找上門來,要董秋芳交出作者的真實姓名和住址。董秋芳說:“文章言論,如有出軌,責任首先在編輯,我要加以檢點。文章是外面投來的,沒有注明真實姓名和地址。”特務沒有辦法,最后給了一個警告:“今后如果再登這種混帳東西,對你不客氣!”(劉金著《馬上隨筆》213頁,1983年上海文藝出版社出版)說完悻悻而去。董秋芳對于青年們稍有可取的文章從不求全責備,總是滿腔熱情地加以揄揚,并積極設法刊登。
董秋芳利用《民主報》副刊《新語》這一陣地,致力培養青年,關心青年。他對于在來稿中透露對舊制度的憎恨,對現實社會的腐敗和對國家前途而憂傷的心地善良的熱血青年,總是給以諄諄教導。閩西有一位青年作者張漢城(筆名金斗節子)給董秋芳寄了一篇《苦悶的象征》的雜文,董即給作者寄去了進步書籍,并附短信說:“黑暗之中會有閃光,最終是光明的世界……。希望你鼓起戰斗的勇氣,多寫些現實生活的稿子寄來,如同你所寫的小說《小狗子的命運》、雜文《打落水狗決不是痛快的事》那樣富有朝氣、敢于正視現實,這樣的文藝將煥發生命的光芒……。”
由于董秋芳對青年特別看重,由于他對青年的扶植和愛護,在《新語》周圍團結了一批二十歲出頭的青年作者,因而《新語》辦得有聲有色,十分活躍,生氣勃勃。
董秋芳之所以十分理解處在國難當頭局勢下有志青年們的心靈,是因為他早年在北平反動政府的統治下,從他的經歷的遭遇中,曾有過相似的心靈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