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ptgroup id="1br40"></optgroup>
<code id="1br40"><xmp id="1br40"><pre id="1br40"></pre></xmp></code>
  1. <samp id="1br40"><tt id="1br40"></tt></samp>
  2. 姓:  名:
    當前位置: 首頁 > 姓氏名人 > 文學家 > 姜夔
    姜夔

    姜夔(文學家)

    姜夔,饒州鄱陽(今江西鄱陽縣)人,南宋文學家,音樂家,字堯章,人稱白石道人,他少年孤貧,屢試不第,終生未仕,一生轉徙江湖。終生布衣,靠賣字和朋友接濟為生。姜夔應當是江湖詩風的奠基人之一,《江湖集》收其詩。姜夔是與辛棄疾并峙的詞壇領袖,在文學史上有杰出的地位。浙西派詞人把他奉為宋詞中的第一作家,比為詞中老杜。

    個人資料

    • 中文名 姜夔
    • 字 號 字堯章、號白石道人
    • 國 籍中國
    • 民 族漢族
    • 所處時代南宋
    • 出生地 饒州鄱陽
    • 出生日期1154年
    • 去世年月1221年
    • 職 業文學家、音樂家
    • 主要成就詩詞文章,書法音樂無不精善
    • 代表作品《白石道人詩集》《白石道人歌曲》《續書譜》《絳帖平》

    姜夔相關資訊

    姜夔詳細介紹

      姜夔的平生

      夔父名噩。祖籍在饒州所轄的德興縣。紹興三十年進士,以新喻丞擢知湖北漢陽縣。因生計和應試之便,舉家遷鄱陽縣入籍。鄱陽是贛東北的門戶,扼水陸交通的要沖,物產富饒,商賈云集。宋室南遷后,人口激增,鉅子顯達,來往此間,更日見其繁榮。夔出生于書宦門第,幼年隨父受教,擅長詩詞,熟諳音樂;復得父輩文墨交往的感染,城市歌舞的熏陶,為其愛好和學識的長進創造了良好的條件。

      姜夔少年喪父,曾隨姊生活。得親友介紹,就學于詩詞名流千巖老人蕭德藻,得其賞識,并娶其侄女為妻。夔為人清高,不汲汲于功名,一生困頓。終其身為布衣;但以詩詞、音樂及書法與人交往,藉此謀取生計。自青年時期起,他就廣為交游,往反羈滯于江淮湖杭之間;結識了當時宿儒名士如范成大、楊萬里、辛棄疾等人,豐富了學識,提高了詩詞和音樂的創作水平。

      詞至南宋已發展到高峰,詞家輩出,取材廣泛,筆調不一,斑爛繽紛。但一般詞人所作,多依傳統詞格填制;有的已拗口,不易歌唱。姜夔因嫻通音律,于通用詞調外,每自創詞牌,自制新調曲譜,并能吹彈伴和;舊的詞調經他的手筆,有因詞意和演唱所需而破格出新者-如平韻《滿江紅》。這在當時確屬難能可貴。只有北宋的周邦彥在自作詞曲方面,能與他相提并論,世人因稱“前有美成,后有堯章”。

      姜夔的詩,風格高秀,繼承和發展了江西詩派的風韻,有《白石詩集》傳世。清代詩人朱彝尊在《重鋟裘司直詩集序》中論江西詩派時說:“繼蕭東夫(即蕭德藻)起者,姜堯章其尤也。”他的詞曲更為后世所推崇。姜夔和吳文英等成為南宋前期詞家婉約派主要代表,上繼“花間”(《花間集》),強調音樂性,被認為是詞家的正宗。姜夔詞的風格是:清新峻拔,立意幽遠,煉字琢句,倚聲協律。

      《白石道人歌曲》收詞八十首,其中十七首帶有曲譜?!稉P州慢》、《杏花天影》、《姜涼犯》、《暗香》《疏影》、《徵招》、《角招》等十四首是他自創的詞調和樂曲;三首是填詞配曲的,內有一首填的是范成大的《玉梅令》。這十七首,每首定有宮調,并以宋代工尺字譜(與今流行的工尺譜有所不同)斜行注節,扣于字旁。這些有譜的詞調是他一生中文藝創作的精髓,為后人留下了可資研考演唱的豐厚遺產,對南宋后期詞壇創新和詞式上的格律變化有很大的影響。白石創制的詞調《揚州慢》,是他成熟時期的代表作。孝宗淳熙三年(1176)冬,他二十二歲,自漢陽出游,途經金人兩次蹂躪、慘遭兵燹的揚州,看到昔日繁華的商業都城,已是“市塵盡薺麥,號角吹宵寒”,更顯得空蕩凄涼。眼前的景象和愛國的情思,激起他強烈的感情,用警辟對比的詞藻度成此曲,傳為佳作。

      光宗紹熙二年(1191),他在名詩人楊萬里家,得聆一琵琶藝彈奏久已失傳的《醉吟商朝渭州》古調,他虛心學習了該曲的品弦法,填詞編成了清新的《醉吟商小品》。后到合肥,目睹邊城一片離索,感懷古英雄之偉烈,創作了寓意深遠的犯曲(中有轉調變化之曲)《凄涼犯》。同年,范成大已告老還鄉,姜夔應范的邀請,往訪范于吳縣(今蘇州)的范村。他賞梅游覽后,創制了《暗香》、《疏影》兩曲獻給范。范令其婢-歌女小紅“肄習之”。音節清婉美妙,范贊賞不已,后來就將小紅贈給了姜夔。夔詩《過垂虹》云:“自琢新詞韻最嬌,小紅低唱我吹簫;曲終過盡松陵路,回首煙波廿四橋。”即詠此事。

      姜夔在吳興寄居時間較長,后期還寫了《鬲溪梅令》和擬古樂調的《角招》、《徵招》等歌曲。這些擬古樂調對我國古樂歌曲的研究,也有一定的參考價值。從白石歌曲的《詞引》中,可知姜夔曾對《楚辭》的“九歌”皆注律呂,琴曲亦注指法,這說明他除對古曲音律有研究外,古琴的彈奏也是精通的。他晚年曾參考浙江民間風俗歌曲,創作了“越九歌”;又曾按七弦琴演奏伴唱的風格,寫下了騷體《古怨》琴歌,抒發他對山河破碎、身世凄涼、世道坎坷的怨恨和悲嘆。姜夔以他多方面的才華,不斷地交游和研究,卓然成家,贏得了極大的聲譽。

      慶元三年(1197),姜夔將多年來對音樂的研究和意見寫出了《大樂議》和《琴瑟考古圖》各一卷,呈獻給朝廷,用以議正樂典。他十分注重琴學,在《七弦琴圖說》中闡述了南宋時代的古琴宮調,提出了分琴為三準(自一徽至四徽為上準,四徽至七徽為中準,七徽至龍齦為下準),三準各具十二律。各述了轉弦合調圖,總述了取琴“應聲”之法等。這些撰著對我們研究中古音樂和古琴等樂器的演奏是有很高價值的。兩年后,姜夔又向朝廷呈上了《圣宋饒歌十二章》,再次希望獲得朝廷采納和提拔任用,但未成功。這些樂議和樂章直到姜夔死后十年,理宗才“詔以夔所進樂議、樂章付太常(掌管宗廟禮儀音樂之官)”。

      夔為人清高,犖犖不羈。曾與抗金主戰的大臣名將張浚之孫張鑒結為至交,并長期得其資助。鑒死后,夔生計日絀,但仍清貧自守,不肯屈節以求官祿。晚年多旅食抗嘉湖之間。當寓居武康時,與白石洞天為鄰,有潘轉翁者號之曰:“白石道人”。夔答以詩云:“南山仙人何所食,夜夜山中煮白石,世人喚作白石仙,一生費齒不費錢。”用以自解其清苦。他在飽經顛沛轉徙的困顧生活后,病卒于臨安(今杭州)水磨方氏館旅邸。幸得友人捐助,始獲就近安葬。姜白石一生困蹇,懷才不遇,但卻給我們留下了豐富而寶貴的文學藝術遺產。對他的詞調音樂,我國民族音樂史學家楊蔭瀏著有《白石道人歌曲研究》一書,論證澤注極詳,可資參考。

      姜夔的主要作品

      姜夔今存詞八十多首,多為記游、詠物和抒寫個人身世、離別相思之作,偶然也流露出對于時事的感慨。其詞情意真摯,格律嚴密,語言華美,風格清幽冷雋,有以瘦硬清剛之筆調矯婉約詞媚無力之意。代表作《暗香·舊時月色》、《疏影·苔枝綴玉》,借詠嘆梅花,感傷身世,抒發郁郁不平之情。其《揚州慢·淮左名都》是較有現實內容之作,它通過描繪金兵洗劫后揚州的殘破景象,表現對南宋衰亡局面的傷悼和對金兵暴行的憎恨。詞中“二十四橋仍在,波心蕩、冷月無聲。念橋邊紅藥,年年知為誰生!”幾句頗受人們稱道。他晚年受辛棄疾影響,詞風有所轉變,如《永遇樂·云隔迷樓》、《漢宮春·云日歸歟》等,呈現出豪放風格?!栋资廊烁枨分杏惺呤鬃远惹?,并注有旁譜,是流傳至今的唯一完整的南宋樂譜資料。姜夔上承周邦彥,下開吳文英、張炎一派,是格律派的代表作家,對后世影響較大。其詩初學黃庭堅,后學晚唐陸龜蒙,雖精心刻意詞句,但較少纖巧之痕,詩風清妙秀遠,如《除夜自石湖歸苕溪》十首等。所著《詩說》頗有獨到見解。生平詳見夏承燾《姜白石編年箋?!返?。卒年據《姜夔卒年新考》。有《白石道人歌曲》、《白石道人詩集》、《詩說》、《絳帖平》、《續書譜》和琴曲《古怨》。

    亚洲国产超清无码专区,亚洲国产成人成上人色爱,亚洲国产精品不卡在线电影,亚洲国产精品一区二区久久

    <optgroup id="1br40"></optgroup>
    <code id="1br40"><xmp id="1br40"><pre id="1br40"></pre></xmp></code>
    1. <samp id="1br40"><tt id="1br40"></tt></sam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