貝爾托·布萊希特也有人譯作貝托爾德·布萊希特,于1898年2月10日在德國巴伐利亞奧格斯堡鎮出生,是德國一位著名的戲劇家與詩人。1933年后流亡歐洲大陸。1941年經蘇聯去美國,但戰后遭迫害,1947年返回歐洲。1948年起定居東柏林。1951年因對戲劇的貢獻而獲國家獎金。1955年獲列寧和平獎金。 1956年8月14日布萊希特逝世于柏林。
貝爾托·布萊希特生平
貝爾托·布萊希特(Bertolt Brecht)1898年2月10日出生在巴伐利亞的奧古斯堡。父親是一家造紙工廠的廠長,母親在年輕時就為乳癌所苦。小時后的布萊希特是個體弱的孩子,由于先天的心臟疾病,他曾被送到療養院修養,六歲到教會國小念書,接受拉丁和人文科學的教育,在學校期間他便開始寫作,成為學生雜志《收獲》的發行兼編輯。他十六歲開始為地方報紙寫文章,并創作了第一個劇本《圣經》。
1917年,布萊希特到慕尼黑的路德維希-馬克西米立克大學讀醫學,期間他參加了阿爾圖·庫切爾的戲劇研究班,但因為不喜歡和同班同學的相處模式,而經常翹課跑回家。卻借助此間閑暇開始創作劇本《巴爾》。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布萊希特雖然曾受命到軍醫院當衛生兵,但很快的就結束了,因為他公開表態對戰爭不抱信心。
還未成為幕尼黑的戲劇家之前,布萊希特在一家報社《人民意志報》找到寫劇評的工作。1922年不來希特的《夜半鼓聲》在慕尼黑和柏林的劇院上演,藉此布萊希特獲得有名的克萊斯特最佳年輕劇作家獎。布萊希特也開始穩定他的人際關系,于24歲娶了歌劇演唱家瑪麗安娜。次年生了他們的第一個女兒漢娜。雖然結了婚,很少花時間陪妻子和女兒的布萊希特還是有其他的婚姻問題。1924年搬到柏林后,他認識了維也納信仰共產主義的女演員海倫娜·魏格爾,并積極的追求海倫娜。海倫娜還為他生了一個私生子叫做施坦芬。后來布萊希特也認識了伊麗莎白·霍普特曼,并和她合作。1926年布萊希特 和瑪麗安娜離婚,1929年和海倫娜結婚。 1933年國會縱火案發生后,布萊希特和他的家人逃到蘇黎世,后來又到丹麥、芬蘭,1941年旅行經過莫斯科、海參崴、圣·彼得羅港。直到1954年布萊希特獲頒國際斯大林和平獎。1956年8月14日,當他在研究貝克特的《等待多戈》時,因心臟病發而過世,被葬于柏林的多羅延公墓。從1933年起,在長達15載的流亡生涯里,布萊希特的足跡踏遍了歐美每一個角落。
在蘇黎世的旅館,布萊希特見到了亨利希曼、西格斯和本亞明,結下了深厚的友誼;在莫斯科,他觀看了京劇大師梅蘭芳的訪問演出;在好萊塢,他跟喜劇天才卓別林成了好友,機緣巧合之下與當時訪問美國的老舍相談甚歡。如果說遭遇世界大戰引發了布萊斯特對政治的思索,那么漂泊異鄉的十五年更使他接觸到了社會深層,浮世百態。這不僅是流亡的旅程,更是布萊斯特作為一朵戲劇靈魂成長的心路歷程,帶給他的戲劇以不朽的魅力。時代是人無法選擇,如何在命運的漂泊中尋找到自身生存,甚至蓬勃生存的方式,布萊希特無疑是一位無可指摘的尊師。
貝爾托·布萊希特著作
布萊希特的理論與著作有《戲劇小工具篇》、《戲劇小工具篇補遺》、《大膽媽媽和他的孩子們》、《梅辛考夫》、《母親》、《四川好人》、《高加索灰闌記》、《伽利略傳》《圓頭黨和尖頭黨》、《第三帝國的恐怖與災難》、《卡拉爾大娘的槍》、《伽利略傳》、《大膽媽媽和他的孩子們》、《四川好人》、《潘蒂拉老爺和他的男仆馬狄》以及改變的舞臺劇《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的帥克》、《高加索灰闌記》等。
他還以演說、論文、劇本的注釋形式,闡述史詩戲劇的理論原則和演劇方法,其中較重要的有《中國戲劇表演藝術的間離方法》、《論實驗戲劇》、《買黃銅》、《表演藝術新技巧》等。1948年后,劇作有《公社的日子》、《杜朗多》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