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萊恩·德·帕爾瑪被譽為“美國的希區柯克”、“當代懸疑大師”,1940年9月生于美國新澤西的一個意裔美國家庭,編劇、導演、演員,1962到1964年,德帕爾瑪拍攝了第一部長片《婚禮宴會》,該片于1969年發行,1976年執導的恐怖片《魔女嘉莉》大獲成功,使得其在電影界的地位得以確立。布萊恩·德·帕爾瑪共導演過三十幾部電影,涉及了恐怖、犯罪、懸疑、情色等幾乎所有的類型片。
布萊恩·德·帕爾瑪個人經歷
1962到1964年之間,德帕爾瑪拍攝了第一部長片《婚宴》,但此片直到1969年才得以順利發行。里面的兩位主角,一個是薩拉勞倫斯大學的學生吉爾克雷伯格,另一個是初登銀幕、自稱鮑比·德尼洛的“布魯克林小子”。從60年代末到70年代初,德帕爾瑪逐漸成長為一個在紐約摸爬滾打的獨立電影人。他拍攝了一系列左傾的反主流文化的喜劇,風格受早期戈達爾的影響很深。
德帕爾瑪第一部在電影院公映的片子是1968年的《MurderalaMod》,第一部贏得評論界贊譽的片子是當時流行的反戰題材電影《祝?!?,主演還是那個布魯克林小子,只不過那會已經改名叫羅伯特·德尼羅了。1970年的《嗨,媽媽!》也是個跟風上的反體制喜劇,但他很快意識到這股逆反的潮流會很快過去,于是在1973年開始效仿希區柯克拍攝了《奇胎怪案》,這是德帕爾瑪在經過七部獨立制片之后迎來的第一次成功。影片的題材就頗具爭議性:連體嬰兒長大后的心理陰影。其構思來源于導演早年在一份俄羅斯科學刊物上看到的真實案例。該片利用了分畫面技術(全靠60年代末的《大獎》和《波士頓殺人魔》普及),不僅在手法上偷天換日,更請來希區柯克的御用作曲家博那德·赫爾曼擔當作曲,此舉不僅有致敬之意,更多是讓觀眾隨著那刺耳的配樂而聯想起《愛德華大夫》、《驚魂記》等希區柯克電影,為影片制造熟悉的類型片情境。從此,德帕爾瑪漸漸確立了日后的標簽式特征(如窺視)。
1974年的《天堂魅影》根據同名小說改編,直至1999年,《歌劇院幽靈》這部經典作品大概有不下四個電影版本,德帕爾瑪的這一版應可算是最詭異炫目,最顛復傳統的。 1976年的《迷情記》再次向希區柯克下手(包括配樂),向前輩的“致意”在本片中達到頂峰。該片實際上是對《眩暈》的翻拍,但據說當時尚在的希區科克對此一點都不買賬。也是在此片中,德帕爾瑪開始創立他屢試不爽的360度掃搖鏡頭。
《魔女嘉麗》開創了描寫超能力兒童的恐怖片新類型,是德帕爾瑪截至當時最成功的電影(也是迄今為止成功改編斯蒂芬金小說的范例之一),場面震撼,寓意深刻。后來好萊塢還翻拍過幾版類似的青春校園恐怖片,但境界不可榮日而語。片中除了繼續使用分畫面之外,還出現了另一個德帕爾瑪的專有標志:以假亂真的噩夢式結局。另外值得一提的是,片中有一個策劃報復的卑鄙小人得到了觀眾的注意,他就是日后步入巨星行列的約翰屈弗塔;而扮演ChrisHargenson的南茜·艾倫在三年后嫁給了德帕爾瑪。他們的婚姻維持了四年,1983年二人分手之后,南茜·艾倫只在<機械戰警>等幾部片子中有過短暫出演
1979年,德帕爾瑪暫時停下姿態鮮明的好萊塢導演工作,回到母校薩拉勞倫斯大學教授博士班,這段經歷后來被拍成了俗套的《家庭電影》,主演除了科克·道格拉斯還有他當時的妻子南茜·艾倫。
1980年,德帕爾瑪向前輩的《驚魂記》開刀,拍攝了充滿暴力與性的《剃刀邊緣》,噩夢式結局在片中再次出現,其中邁克爾·凱恩扮演的人格分裂的雙性心理醫生至今想來仍讓人心有余悸。片中大膽借用驚魂記中浴室一幕,只不過兇殺真正發生的地方是在電梯里。此片招致評論界的極端反應,這更加堅定了他“得寸進尺”的野心,于是我們看到了1981年的《兇線》和1984年的《替身殺手》,前者是個偏執狂般的陰謀聳聞,約翰·屈弗塔扮演一個偶然中錄下了政治謀殺的電影錄音員。后者則是發生在色情工業里的一莊驚悚故事,其中一幕是一個女人被鉆倒在地板上。
1983年,他重新翻拍了霍華德·霍克斯三十年代的經典黑幫片《疤面人》,只不過背景換成了當時的邁阿密,阿爾·帕西諾在片中扮演一個粗俗的古巴英雄。該片標志了一個嶄新的開端,德帕爾瑪開始進入“犯罪片”階段,后續者如1986年的黑幫喜劇《聰明的家伙》等?!栋堂嫒恕返木巹∈钱敃r還沉浸在毒品中的奧利佛·斯通。環球公司投入巨資,德帕爾瑪也力圖做出突破,但由于其中某些片段過于血腥(比如蒙塔納的朋友被鋸死)而導致送審四次都被列為X級,最后不得不舉行了一個有20位高層參加的聽證會,以17票對3票通過為R級。上映之后,原本以為會招致惡評的<疤面人>卻引起了無數年輕人和商人的共鳴,直至今天,該片的臺詞還在影響著“幫派說唱”和hip-hop文化。但在我們中國觀眾看來,片尾一場大廳中的重火力屠殺也太像B級港片了一點 1984年,德帕爾瑪執導了BruceSpringsteen的mtv《在黑暗中舞蹈》。到同年《替身殺手》問世的時候,德帕爾瑪還在不斷的重復自己,血腥,慢鏡,搖鏡頭,赫爾曼式的配樂,出人意表的角色,扭曲錯位的結局。
正當他的導演生涯在商業上步入低谷之時,德帕爾瑪于1987年導演了大獲成功的<鐵面無私>。這段發生在禁酒令時期的道德故事同樣成就了凱文·科斯特納。該片創造了無數經典橋段,人物性格鮮明,正邪對峙張力十足,德尼羅飾演的黑道梟雄,安迪·嘉西亞飾演的年輕干探,肖恩·康納利飾演的沉著智者無一不給影迷留下深刻印象
接下來,德帕爾瑪在1989年的<越戰創傷>中描繪了另一種暴力,影片集中展示了一排美國大兵對一位越南婦女慘無人道的虐待,票房慘敗。
1990年的《走夜路的男人》非常生硬拙劣的改編自湯姆·沃爾夫的通俗小說,片中PeterFallow(布魯斯·威利斯飾演)是一位新聞記者兼作家,由他引出一個“贏得全世界卻失去了靈魂的人”,這個人就是貪婪的華爾街證券商人謝爾曼·麥科伊(湯姆·漢克斯飾演),這個自詡"宇宙主宰者"的種族偏執狂,在開車撞死黑人男青年后逃逸,并在種族主義分子的支持下獲得保釋。
由于片子的失敗,此時的德帕爾瑪再一次急需咸魚翻身。于是他又回到了自己駕輕就熟的老路上,在1992年與老搭檔約翰·里斯高(JohnLithgow)第三度合作,拍攝了《殺機邊緣人》(RaisingCain),該片是對恐怖血腥風格的一次回歸,德帕爾瑪的愛將之一約翰·李斯高在本片中他充分發揮了那股狂野而黑暗的激情。
1993年,德帕爾瑪與阿爾帕西諾再次聯手,以不減當年的銳氣拍出了<情梟的黎明>,并迅速贏得了多年久違的廣泛贊譽。毫無疑問,此片是德帕爾瑪導演生涯中最登峰造極的一部代表作,并被法國電影手冊評為90年代最佳影片。原小說作者EdwinTorres是紐約最高法院法官,故事根據真實事件改編。不難看出,《情梟的黎明》與《疤面人》實為硬幣之兩面,二者都講述了外國移民的悲劇故事,他們同為被光明和黑暗撕成兩半的黑道人物,一個是來邁阿密淘金的古巴人,一個是想逃離紐約的波多黎各人,一個深陷其中不能自拔,一個金盆洗手浪子回頭,一個粗暴,一個溫情,一個自毀,一個救贖。
1996年,德帕爾瑪改編自電視系列劇的超級大片<諜中諜>獲得了傲人的口碑和票房,被無數影迷奉為娛樂極品。雖然故事發生在網絡時代的特工部門,但德帕爾瑪刻意營造的陰暗潮濕氛圍卻讓人想起福爾摩斯出沒的霧都倫敦。片中的諸多細節充分體現了德帕爾瑪布局謀篇時的縝密心思,尤其是伊森亨特潛入CIA總部從天而降盜取特工名單的那段空中舞蹈,把德帕爾瑪構造戲劇張力的傲人功夫推向極致。
1998年德帕爾瑪推出<蛇眼>,影片圍繞一起政治暗殺事件展開,從一開始就高高吊起了觀眾的胃口,但誰料后半段益趨平庸,在最后終于狠狠的把觀眾摔下來,其心理預期未能滿足的巨大落差簡直讓觀眾捶胸頓足,屬于不折不扣的敗筆。德帕爾瑪把這部電影搞成了典型的炫技片(當然這是他一貫的激情所在),比如開場那段長達20分鐘的連續跟拍鏡頭,我們隨著尼古拉斯·凱奇在大西洋城的賭場里穿堂入室,極盡場面調度之能事,可謂在技術上找回了一點面子。就此,德帕爾瑪再次歸于沉寂。
兩年后德帕爾瑪重新浮出水面,這次他把地球上的恐怖和暴力搬到了太陽系,是為2000年的科幻驚悚片《火星任務》。該片可以看作是對庫布里克<2001太空漫游>的致敬,在同類題材影片中有些新意(比如地球上的生命起源),票房收益也相當可觀,但總體來說并非上乘之作,也許是由于前后拍攝周期只有一年的緣故,攝制組要花大部分時間來往奔波于工業光魔等特效工作室,因而忽略了劇本方面的不足。
2002年,德帕爾瑪的新片<蕩婦>問世。男女主角分別為安東尼奧班德拉斯和法國名模RebeccaRomijn-Stamos,故事發生在巴黎,又是一部有關身份和過去的懸疑影片,而且不出所料,伴隨著少數鐵桿影迷贊譽的仍然是一片叫罵之聲。
布萊恩·德·帕爾瑪個人作品
《Hitchcock: Shadow of a Genius》 (1999年)
《激情》Passion (2013年)[6]
《節選修訂》Redacted (2007年)
《黑色大麗花》The Black Dahlia (2005年)
《蛇蝎美人》 Femme Fatale (2002年)
《粉紅色殺人夜》
《粉紅色殺人夜》
《火星任務》Mission to Mars (2000年)
《蛇眼》 Snake Eyes (1998年)
《碟中諜》 Mission: Impossible (1996年)
《情梟的黎明》 Carlito's Way (1993年)
《危情羔羊》Raising Cain (1992年)
《虛榮的篝火》 Bonfire of the Vanities,The (1990年)
《越戰創傷》 Casualties of War (1989年)
《鐵面無私》The Untouchables (1987年)
《黑街福星》 Wise Guys (1986年)
《粉紅色殺人夜》 Body Double (1984年)
《疤面煞星》 Scarface (1983年)
《兇線》Blow Out (1981年)
《剃刀邊緣》 Dressed to Kill (1980年)
《憤怒》The Fury (1978年)
《迷情記》Obsessio (1976年)
《嘉莉》Carrie (1976年)
《Phantom of the Paradise》 (1974年)
《Dionysus》 (1970年)
《嗨,媽媽!》 Hi,Mom! (1970年)
《帥氣逃兵 》Greetings (1968年)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