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ptgroup id="1br40"></optgroup>
<code id="1br40"><xmp id="1br40"><pre id="1br40"></pre></xmp></code>
  1. <samp id="1br40"><tt id="1br40"></tt></samp>
  2. 姓:  名:
    當前位置: 首頁 > 姓氏名人 > 科學家 > 施雅風
    施雅風

    施雅風(著名的地理學家)

    施雅風出生于1919年3月21日,江蘇海門人,中華民國三十一年(1942年)畢業于浙江大學史地系,是著名地理學家、冰川學家,中國冰川學的奠基人,中國凍土學和泥石流研究的開創者,被譽為中國現代冰川之父。施雅風一生致力于冰川學和地理學研究,領導和促進開展凍土學與泥石流的研究,在發展中國地貌學、干旱區水文學、青藏高原綜合科學考察、第四紀氣候和環境變化研究等方面都做出了突出貢獻。

    個人資料

    • 中文名施雅風
    • 國 籍中國
    • 出生日期1919年3月21日
    • 逝世日期2011年2月13日
    • 職 業地理學和冰川學家
    • 畢業院校浙江大學
    • 信 仰共產主義
    • 主要成就中國現代冰川學研究的開拓者之一
    • 代表作品《中國冰川與環境》《中國東部第四紀冰川環境問題》
    • 《喀喇昆侖山巴托拉冰川考察與研究》

    施雅風相關資訊

    施雅風詳細介紹

      德拜的個人簡介

      施雅風( 1919.3.21-2011.213),筆名廈峰、蒲良,江蘇海門人,著名地理學家、冰川學家,中國冰川學的奠基人,中國凍土學和泥石流研究的開創者,被譽為中國現代冰川之父。中華民國三十一年(1942年)畢業于浙江大學史地系,中華民國三十三年(1944年)獲浙江大學研究院碩士學位,1980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

      1984年后,改任冰川凍土研究所(現為寒區旱區環境與工程研究所)名譽所長,兼任中科院南京地理與湖泊研究所研究員,并聘為南京大學、南京師范大學、蘭州大學、華東師范大學、南京河海大學名譽教授。1988年,近七旬高齡的施雅風乘飛機環繞半個地球,經南美洲的智利飛抵南極大陸,到達中國長城科學站,回國后,他寫出論文《南極洲:國際科學競技場》。

      2008年,在即將迎來五四運動九十周年之際,在施雅風的努力下,促成了江蘇浙江大學校友會的五四紀念活動。2009年10月17日,時任國務院總理溫家寶來到蘭州施雅風家中探望。年過九旬的施雅風當面向溫家寶提了兩條建議,其中之一即是加強基層民主選舉,希望中央領導加快中國政治改革的步伐。2010年3月,耄耋之年的施雅風由于心衰加重,住進了醫院。盡管他時常經受著心衰所帶來的嘔吐、便秘等一系列病痛折磨,但他仍堅持在病床上完成了《中國第四紀冰川新論》的審稿,并撰寫了《回顧泥石流科學研究的開創與科學普及》一文。2011年2月13日18時35分,在江蘇省人民醫院不幸逝世,終年九十三歲。

      施雅風一生致力于冰川學和地理學研究,領導和促進開展凍土學與泥石流的研究,在發展中國地貌學、干旱區水文學、青藏高原綜合科學考察、第四紀氣候和環境變化研究等方面都做出了突出貢獻。施雅風領導的科研團隊,歷時24年,在大量野外考察的基礎上,編纂完成了《中國冰川目錄》;在此基礎上,他組織編寫了《中國第四紀冰川與環境變化》,這是中國第四紀冰川研究的里程碑,并提出中國東部中低山地面不存在第四紀冰川的意見。

      施雅風的主要成就

      科學研究

      施雅風開創和推動了中國冰川物理、冰川水文、冰芯與環境、冰雪災害、第四紀冰川等方面的研究,系統地發展了中國冰川學理論,把中國冰川學研究不斷推向世界前沿。

      施雅風他考察并領導編著了祁連山、天山、喜馬拉雅山和喀喇昆侖山的冰川考察報告和綜合性專著;預報了喀喇昆侖山巴托拉冰川的變化,并確定了中巴公路通過方案;提出中國西部山區小冰期、末次冰期與最大冰期遺跡和特征。

      施雅風在地貌學和第四紀地質方面,參與領導了50年代中國地貌區劃的研究,并負責華北、西北等地區的區劃和地貌圖的編制。他首先指出中國西部山區小冰期與末次冰期遺跡位置和特征,并為14C年齡資料所證實。初步提出西部幾個山區的冰期劃分和對比意見。

      80年代與合作者提出了廬山等中國東部中低山地面不存在第四紀冰川的意見。在歷史地理與科學史方面,較深入地探討了川東鄂西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的歷史過程。還發起和參與編輯了《竺可楨文集》。

    亚洲国产超清无码专区,亚洲国产成人成上人色爱,亚洲国产精品不卡在线电影,亚洲国产精品一区二区久久

    <optgroup id="1br40"></optgroup>
    <code id="1br40"><xmp id="1br40"><pre id="1br40"></pre></xmp></code>
    1. <samp id="1br40"><tt id="1br40"></tt></sam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