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凡一出生于1968年1月,是研究員,科學家。曾凡一畢業于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獲醫學/理學雙博士學位,是現任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遺傳研究所副所。2010獲得第六屆中國優秀青年女科學家稱號。曾凡一近年來還在用iPS細胞(誘導多能干細胞)培育新生命領域取得不少成績。該項成果在國際權威雜志《自然》上發表后引起國內外強烈的反響,被美國《時代》周刊評為2009年世界十大醫學突破之一,并入選2009年中國基礎研究十大新聞。
曾凡一的個人簡介
曾凡一,女,出生于1968年1月,研究員,博士生導師,國家重大科學研究計劃項目首席科學家.美國加州(圣地亞哥)大學學士學位,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醫學院和科學與藝術學院醫學(M.D.)和理學(Ph.D.)雙博士學位,曾凡一并在該校神經系和藥理系進行博士后研究.現任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遺傳研究所副所。2010獲得第六屆中國優秀青年女科學家稱號。
實驗室里長大
曾凡一的人生路程要從她的家庭說起。曾凡一的父親曾溢滔是中國工程院院士,遺傳學專家。長期從事人類遺傳性疾病的防治以及分子胚胎學的研究。母親黃淑幀是上海交通大學兒童醫院的終身教授,“新世紀巾幗發明家獎”獲得者,“新中國60年上海百位突出貢獻杰出女性”之一。
1978年,曾溢滔受上級部門委托,在上海市兒童醫院籌辦了一期醫學遺傳學習班。為配合授課,在醫院布置了一個示教實驗室,這就是后來的醫學遺傳研究室。研究室成立第三天,接待了一位貧血原因不明的外國女留學生。曾溢滔和黃淑幀靠著一臺自己制備的高壓電泳儀,完成了病人血紅蛋白一級結構分析,診斷她罹患一種新型地中海貧血。這項成果引起了國際同行的關注。這個小小的研究室從此一步步走向國際科技競爭的舞臺。
回憶童年
曾凡一對小時候的記憶是,讀小學時,和父母一起吃住在實驗室,“我從小就穿白大褂,跟在父母后面。”木匠的孩子生來會釘釘子,在實驗室里長大的曾凡一很小就跟著父母做實驗。有一次加錯了樣品,曾凡一覺得自己闖禍了,沒想到父母沒有批評,反而獎勵了她,因為從她的失誤中,他們發現了一個新的實驗方法。這讓她很興奮,很多科學的新發現原來會從偶然的事件中來,要做一個好的科學家一定要善于分析問題,關注每個細節,找出最好的方案。
讀中學時,曾凡一參與了由父母主持的世界上最大規模的血紅蛋白病普查工作,涉及29個省、市、自治區,42個民族,100多萬人。這項工作填補了我國血紅蛋白病在世界上的許多空白。曾凡一跟著父母一起上山下鄉,采集血液樣品。“這些工作讓我樹立了用科學解除病人疾苦的理想,對科學這個神秘而神圣的世界也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并激勵我到美國深造以報效祖國”。曾凡一如是說。
留學生涯
1988年她到美國留學,在圣地亞哥大學學生物專業,4年的課程,她用3年時間就修完了,隨后,她考取了美國著名的賓夕法尼亞大學,攻讀醫學、理學雙博士,并成為賓夕法尼亞大學第一位獲得醫學和理學雙博士學位的中國留學生。
曾凡一的科研成就
曾凡一主要從事的是遺傳和發育生物學研究。她的工作和她父母的一脈相承。有些疾病是遺傳的,比如地中海貧血。曾溢滔夫婦最早研究的就是血紅蛋白遺傳病。他們發展了一整套遺傳病分子診斷技術,先后攻克了地中海貧血、杜氏肌萎縮癥、血友病和亨廷頓氏舞蹈病等主要遺傳病的基因診斷和產前診斷技術。
找到遺傳病的規律后還得找到致病的原因。這就需要做機理的研究,研究發育生物學。曾凡一進而研究早期胚胎發育,比如精子和卵細胞結合成為受精卵之后,基因是怎樣表達與被調控的。
從1998年開始,人的胚胎干細胞研究有一個飛躍。胚胎干細胞就是胚胎發育早期一部分具有全能性的內細胞團。1998年,美國科學家成功地建立了人的胚胎干細胞系——它有兩個特性,能無限期地擴增,能分化成各種各樣的細胞。有了胚胎干細胞,就能用它去治療人類的遺傳病。而胚胎干細胞是從發育生物學中講的早期胚胎來的。
曾凡一很自然地深入到胚胎干細胞的研究。研究早期胚胎發育能了解如何調控基因,能夠讓胚胎前期發育得更好,從而得到好的胚胎干細胞。這些干細胞可以分化成各種各樣細胞、組織和器官,以替代損傷的不可再生組織,用來治療帕金森癥、心肌梗塞等嚴重疾病,在再生醫學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因為胚胎干細胞涉及倫理問題,所以科學家們產生了把體細胞變成干細胞的設想。2009年,曾凡一帶領的研究團隊和中科院動物所周琪研究員的團隊合作,在世界上首次成功地用誘導性多能干細胞(iPS細胞)“制造”出具有繁殖能力的小鼠“小小”,有力地證明了iPS具有真正的全能性。
“給小鼠起名‘小小’,是希望我們能在這個很大的領域里邁出小小的一步。”曾凡一很謙虛。但這小小的一步,是全世界范圍內重要的一步,在醫學界引起很大反響,被美國《時代》周刊評為2009年世界醫學十大突破之一,也入選了2009年中國十大基礎研究和中國十大科技進展。
曾凡一近年來在用iPS細胞(誘導多能干細胞)培育新生命領域取得不少成績。去年,由中科院動物研究所周琪研究員和曾凡一領導的研究小組,利用iPS細胞先后育出27只小黑鼠,曾凡一在世界上首次證明,iPS細胞具有與胚胎干細胞相似的全能性,能發育成一個完整的生命體。該項成果在國際權威雜志《自然》上發表后引起國內外強烈的反響,被美國《時代》周刊評為2009年世界十大醫學突破之一,并入選2009年中國基礎研究十大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