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芳純,字竹子,1935年4月28日生于湖南省零陵縣永和鄉。是著名的竹類專家。40年來,他親自編寫教材,培養了千名竹業科技人才。周芳純發現了竹子節間生長規律。提出竹林分類方法, 為南竹北移和確定竹子采伐年齡提出科學依據。他的著作及學術觀點,能經得起實踐和歷史的考驗,是與他嚴謹治學,深入實際的學風分不開的。
周芳純的個人簡介
周芳純少年時代,在家鄉的永和小學讀書。1949年冬,周芳純考入湖南省立第七中學,后轉入東安縣中(現耀祥中學)。高中畢業后,考入零陵農業技術學校學習林業。1953年暑期,他在湖南南岳衡山林區實習,開始接觸到林區的大自然,對林業逐步發生興趣。同年他加入了中國新民主主義青年團。1954年春,他隨零陵農業學校林科調到湖南長沙林校。由于他學習成績優秀,1954年秋,被保送到華中農學院森林系。1955年秋,隨華中農學院森林系并到南京林學院(今南京林業大學)林學系。1955年學習測量課時,他設計了《視距測量計算圖》,刊登在1956年的《測繪學通報》上,后編人中等林業學校的《測量學》教材中。同年他加入了中國共產黨。1958年春,他和20位同學到江蘇宜興山區經濟作物局,參加綠化工作期間,總結群眾經驗、觀測竹子生長、開展竹林撫育、造林等科學試驗和調查研究工作,于1959年由他整理并執筆撰寫了《毛竹的撫育》一書,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
1958年夏,他在南京林學院林學系森林經營專業畢業后,留校任助教。同年他隨學生下放到浙江南部的常山、麗水、龍泉、開化、慶元等地調查總結浙南竹林培育經驗;給學生現場教學,編寫了40萬字的《森林學講義》;發表了《淡竹的生長發育的研究》和《浙江西天目山森林群落的研究報告》。由于他成績突出,1960年出席江蘇省和全國文教先進工作者大會。1961年考取南京林學院森林學研究生,在熊文愈教授的指導下,研究毛竹的生物學特性和竹林類型。1965年3月研究生畢業后,留校任森林學教研組副主任、主任。1960-1964年,他在南京林學院下屬林場蹲點,親自肩挑背扛儀器設備上山,建立毛竹林定位觀測站,觀測竹林小氣候和土壤水分、養分動態,測定竹子生理指標,研究稈形、冠形結構、葉面積指數等生物學特性和竹材物理、力學和化學性質。1964-1966年他在浙江莫干山地區蹲點搞樣板,總結出了護筍養竹、劈山撫育、松土施肥、及時鉤梢、挖除竹蔸、防治病蟲、排水灌溉、合理砍伐等毛竹林培育8條經驗。在1萬公頃竹林中推廣,每年提高產量40%~50%,并在莫干山舉辦全國竹林培訓班上,推廣了8條經驗。
1969-1978年,他主管南京林產工業學院(今南京林業大學)的科學研究行政工作。1972年協助農林部制定《1973年全國農林牧漁科學研究計劃》和《全國農林牧漁科學研究1973-1977年五年規劃》。1973年他組織研究人員,對南竹北移進行了調查。他還從各地先后引種了200多種竹子,建立了南京林學院竹類植物園。本項成果,在1978年全國科技大會上獲得了獎勵。
1975年他在《植物學雜志》上發表了《中國黃河流域的竹林》一文,由日本《富士植物園報告》全文譯刊。1975-1980 年,他在廣西桂林地區荔浦縣,主持了“毛竹林開花結實和開花竹林復壯的研究”。1978年他由助教破格晉升為副教授。1985年他被授予南京市勞動模范稱號。1979-1986年,他主持林業部重點項目“毛竹林豐產培育技術的研究”,該項目研究獲林業部科技進步二等獎。1987年毛竹林結構理論和豐產技術研究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
周芳純認為竹業是一個國際性的事業,應廣泛開展國際合作與交流。1966年他隨中國造紙專家組出訪東巴基斯坦,考察援建造紙廠的可能性時,他對該國竹林資源報告進行細致審查,發現原料不足,從而取消了這項8000萬美元的外援計劃。1983年他率領中國竹林經營考察團赴孟加拉國考察,向該國政府提出在恒河沿岸營造竹子護岸林的建議,受到了該國政府的高度評價。1984年應全日本竹產業聯合會的邀請講學、參觀,受到了日本同行的好評和尊敬。1987年泰國一位大學校長來訪后,稱贊他為“竹子之父”,他回答說,“不,我是竹林之子,筆名叫竹子”。1988-1991年他與德國漢堡大學合作,主持研究了36種竹材的超微結構和物理、化學性質。1985年周芳純被授予南京市勞動模范稱號,1986年晉升為教授,1992年獲政府特殊津貼。
周芳純的學術成就
創立竹林類型學說
1965年他創立竹林類型學說,提出竹林分類方法。森林類型學說,是森林經營學的基礎。過去蘇聯及歐美一些國家學者,以天然林為基礎,提出過立地條件分類、植物(森林)群落分類和生物地理集團分類等,但對人工竹林的分類,尚無合適的方法。毛竹林是長期人工培育的林種,用天然林的分類方法顯然是不合適的。他提出了毛竹林按經營等級、立地條件等級和生長等級的“三名分類法”。經營等級是人們經營活動強度的指標,可分三級:一級是集約經營;二級是一般經營;三級是粗放經營。立地條件等級是竹林立地條件好壞的指標,可分五級:一級至五級是由最好至最差的立地條件。生長等級是竹林現實生長的指標,可分五級:一級至五級是由最好至最差生長的竹林。任何一片竹林,都分別屬于某個經營等級、某個立地等級和某個生長等級。因此,竹林類型的特征用三個數字表示。從而奠定了人工經營竹林數量分類學的基礎,為中國竹林的科學管理提供了理論依據。
南竹北移和確定竹子采伐年齡
周芳純于1973年組織研究人員,對中國7省(自治區)的26個地區63個縣的南竹北移進行了調查。通過調查,他提出了《北方10省(自治區)南竹北移調查報告》,其中闡述了南竹北移的規劃布局、技術方針和北方竹林培育技術。該報告由農林部、商業部聯合備文并轉發至北方10省(自治區),從而糾正了盲目引種的損失,使中國北方竹子引種工作健康發展。他還從各地先后引種了200多種竹子,建立了南林竹類植物園。通過南竹北移,共發展了竹林3.3萬公頃,其中鄉土竹林2.7萬公頃,引種毛竹林0.6萬公頃。本項成果獲得1978年全國科技大會獎勵。
長期以來,竹子的采伐年齡,全憑經驗而定,缺乏科學根據。1983年他發表了《竹類植物生長的研究》,建立竹子生長數學模型,為科學確定伐竹年齡提供了理論依據。他把竹類植物生長分為稈形生長和材質生長。稈形生長也稱體積生長,表現為竹子體積的增大,毛竹稈形生長期約50~60天完成。材質生長也稱重量生長,表現為竹材干物質的增加、含水率的下降、基本密度增大,生長期可達10年以上。竹材材質生長是確定竹林采伐年齡的基礎。竹子的合理采伐年齡應該是對竹林生長影響最小而竹材質量最好的時候,即材質生長達到高峰、基本容重最大的時候,毛竹材質生長達到最高的年齡為6~8年,剛竹、淡淡竹等中小型竹種為3~5年,叢生竹類3~4年。
發展竹類事業
周芳純認為竹業是人類社會可持續發展的事業,必須得到政府的重視和支持。為了促進中國竹業發展,他多次向黨中央、國務院和有關部門領導反映情況提出建議。1972年他提出了《關于南方5省竹子生產情況調查報告》,建議國家投資修筑林區公路,被商業部采納,投資修筑了毛竹林公路8000多公里。1983 年他提出“種竹是解決中國造紙原料不足的重要途徑”的建議,胡耀邦總書記批示:“這個建議倒很好。”根據這個批示,林業部和輕工業部聯合發出(1984)輕紙字第13號文件,決定在宜賓、宜春、撫州、邵武等地建立4個年產5萬噸的竹漿造紙廠。
1984年他參加發起中國竹業協會,任副理事長兼秘書長。在他的努力下,成立了南京林業大學竹類研究所,他任所長兼黨支部書記。1986年他建議召開竹子造紙座談會,被中共中央書記處采納后,召開了林紙結合專家座談會。1987年他發現亂砍竹、亂挖筍嚴重,向國務院提出建議,田紀云副總理批示,由林業部、商業部、農牧漁業部、輕工業部聯合發出文件《關于加強竹林管理制止亂砍濫挖的聯合通知》。他3次赴海南考察,提出了《關于海南省發展竹子生產的建議》,田紀云副總理批轉海南省省長,受到了海南政府的重視。1991年他建議家鄉零陵地區發展竹業,地方委員會決定:建設“永州竹城”,每年正月十六日為全地區的“種竹節”;成立“瀟湘竹文化研究會”;舉辦“瀟湘竹文化節”,對發展竹林起到重要推動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