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ptgroup id="1br40"></optgroup>
<code id="1br40"><xmp id="1br40"><pre id="1br40"></pre></xmp></code>
  1. <samp id="1br40"><tt id="1br40"></tt></samp>
  2. 姓:  名:
    當前位置: 首頁 > 姓氏名人 > 科學家 > 俞啟葆
    俞啟葆

    俞啟葆(著名農學家)

    俞啟葆(1910~1975),字遂初。江蘇昆山人。1930年考入南京中央大學農學院。早年潛心棉花黃苗、棕絮、卷縮葉等遺傳研究。為農業生產做出了重要貢獻。俞啟葆才華出眾,早在青年時代就已在作物科學領域中嶄露頭角。進入中年時期,又以沉著穩重見稱,大有長者之風,同事們就給他冠以“俞圣人”、“俞夫子”的稱號。

    個人資料

    • 中文名俞啟葆
    • 國 籍中國
    • 出生地生于江蘇省昆山縣一個農民家庭
    • 出生日期1910年6月14日
    • 逝世日期1975年9月12日
    • 職 業農學家,棉花專家
    • 畢業院校中央大學農學院農藝系
    • 主要成就推動旱地植棉,開發新疆棉田
    • 組織棉花黃、枯萎病病害防治研究
    • 性 別

    俞啟葆相關資訊

    俞啟葆詳細介紹

      俞啟葆的個人簡介

      俞啟葆(1910~1975),字遂初。江蘇昆山人。1922年離家去上海,入中華職業學校商科,1925年畢業后,在上海三友實業社當職員;1929年考入南通農學院附設高中,1930年又考入南京中央大學農學院。在中大農學院,他邊學習邊參加棉花育種的試驗研究,曾發表《中棉新品種》《中棉遺傳研究》和《棉作葉綠素數量之初步研究》三篇論文,后兩篇還被英國的農業雜志刊登、轉載。1934年畢業留校,被棉花專家馮肇傳教授選為助手,繼續從事棉花遺傳育種的研究,不斷取得新的成果,又有兩篇論文被英國遺傳學雜志刊登,在國內外頗有影響??谷諔馉幈l后,他忍著與親人失散的痛苦,毅然隨中大西遷重慶。1937年底他隨校西遷重慶。這時他走出實驗室步入棉區,研究解決抗戰軍民衣被問題。1940年3月在馮澤芳舉薦下,被調農林部中央農業實驗所,以督導員身份到陜西棉改所,指導涇陽地區棉花生產與科研工作。1945年初,他赴美康奈爾大學植物育種系及紐約市長內基研究所遺傳學部學習,考察1年。

      1949年,俞啟葆被調華北農業部工作。幾個月后,重回西北,先后任西北軍政委員會農林部技術研究室主任、西北農業科學研究所所長、中國農業科學院陜西分院副院長等職。曾被選為省政協委員、省人大代表、省科協副主席、農業部科學技術委員會委員。他曾多次出國訪問,1974年率中國農業考察團去美國考察。

      俞啟葆的研究成就

      潛心棉花遺傳研究

      俞啟葆在大學讀書期間就開始了棉花遺傳研究。他對馮肇傳老師收集保存的棉花品種進行了為時3年的精心觀察,發現了江蘇南通劉海沙棉種具有新的突變性狀,并寫了《中棉新品種》一文發表在《科學》雜志上。那時,他重點研究棉花心色、瓣色、葉式、蜜腺、花邊色的遺傳及性狀相關。1934年與奚元齡合作在中央大學《農學叢刊》上發表了《中棉遺傳研究》。同年又在同一刊物上發表了《棉作葉綠素數量之初步研究》。這兩篇文章均被英國《植物育種文摘》雜志收入發表。

      他在中央大學當助教期間,曾對孝感棉進行仔細觀察,發現有黃苗及卷縮葉的現象,隨即抓住這兩個形態生理性狀進行了認真研究。結果證明,黃苗與其對應性狀系一對簡單基因支配,定名為CaCa,該基因與支配花青素的基因有連鎖關系。卷縮葉與黃綠苗分別受一隱性基因控制。黃綠苗與花瓣色澤、卷縮葉、黃綠苗花青素、葉裂深度等均為獨立遺傳。他的研究論文《中棉黃苗致死及其連鎖性狀之遺傳研究》和《中棉之卷縮葉與黃綠苗兩突變及其連鎖性狀之遺傳研究》先后發表在《科學》雜志,同時刊登在英國的《遺傳學雜志》(Journal of Genetics)上。這些發現糾正了當時國內外對這些性狀遺傳的不夠妥當的論述。因為在此之前英國頗有名氣的棉作專家哈奇森(Hutchinson)曾對西印度棉之棕絮與雞腳葉的控制基因定為連鎖關系,并以此推斷卷縮葉與棕絮也呈連鎖遺傳。究竟誰是誰非,一時難以定論。后來另一英國棉花學者漢蘭德(Harland)與俞啟葆經多次書信討論,最后還是贊同俞的觀點。

      30年代初,國外學者認為控制棉花花青素變化的基因有6個,而我國學者的研究只有5個,且其遺傳表達與國外的描述有所不同。俞啟葆根據自己大量試驗的資料和國外學者進行了反復研討后,于1940年在《科學》雜志上發表了《亞洲棉中花青素多對性新系之研究》一文,闡明多對性無心系與國外的多對性有心系可以平行存在。

      俞啟葆在棉花新品種選育方面也做了許多工作。他不但自己育成一個優良新品種“雞腳德字棉”,還指導有關科技人員選育出高產品種“涇斯棉”。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他在擔任中國農業科學院陜西分院副院長時,仍然十分重視棉花抗枯萎病和黃萎病的育種工作。在50—60年代,陜西關中一帶是我國棉花枯、黃萎病的重病區,造成棉株成片死亡。在俞啟葆倡導下,陜西分院的科技人員與外省、市科研單位一起開展了協作研究,先后培育出包括榮獲國家發明獎“陜1155”良種在內的10多個抗病品種,控制清除枯萎病危害,防止了黃萎病的發展,為國家挽回10億元以上的經濟損失。

      深入棉區考察

      深入產區考察生產,親自掌握第一手資料,是科技人員為農業生產服務的前提。俞啟葆在這方面做得非常出色。在抗日戰爭期間,他懷著為“解決抗戰軍民衣被問題”的強烈愿望,利用教學之暇,費時50多天,行程4000余里,考察了四川境內嘉陵江、涪江、沱江流域的植棉情況,寫了兩萬多字的考察報告。四川農業改進所陳讓卿同志在此報告印發的后記中寫道:“報告對于四川棉區之集中情況,棉農技術之優點劣點、避免天然災害及推廣棉產辦法,擴育棉產區域等均有獨到見解,頗可供政府之采納及農學家、企業家之研究。”此后,特別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后,他還陸續考察了陜西、甘肅、河南、河北、山西、山東、江蘇、浙江、新疆等棉區,并且一一撰寫了考察報告,提出了對各地區發展棉花生產的寶貴建議,也發表了不少頗有見地的報告文章,見諸報刊,影響較大的有:《論平津保一帶的棉種》、《陜西關中旱地發展棉田的意見》、《木棉觀感》、《關于提高我國棉花生產和加強棉花科學工作若干問題的建議》等。

      俞啟葆還十分重視國外棉花生產與科研現狀和發展趨勢,早在1945年初,他借赴美學習之便,對美國各主要棉區的生產和科研情況進行歷時3個月的考察,并以《美國棉區一角之鳥瞰》一文,發表在《農業推廣通訊》上。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他考察過埃及、敘利亞、蘇聯等國家的棉花生產與科研工作,并通過著文、作報告或向領導部門匯報,使大家了解到國外最新棉業動態。

      俞啟葆非常關注棉作生產的發展。由于他的業務基礎好,見多識廣,生產經驗豐富,在就地進行技術指導時,往往能針對癥結所在提出對應措施。50年代中后期,陜西的棉花多種植在灌區,但因土地面積小,難以進行合理輪作倒茬,致使蟲害日益嚴重,產量逐年下降,俞啟葆在全面考察的基礎上,提出“陜西關中旱地發展棉田的意見”,得到了政府部門的采納。在此后的20—30年中,旱地植棉面積迅速擴大,每年約占棉田面積的一半,為陜西省棉花生產的發展做出了貢獻。

      1953年春,新疆生產建設兵團擬在石河子開發畝產籽棉100斤豐產方2萬畝,為論證其可行性,邀請俞啟葆會商。俞啟葆對新疆情況比較熟悉,他以科學家的高度責任心,歷數石河子氣候、土壤、降水、灌溉等條件,結合棉花生長發育對外界條件的要求,進行了近兩個小時的分析,發表十分肯定的意見,致使兵團領導心悅誠服地下定決心,很快把這個大面積植棉計劃付諸實施。

      傾注全部心血

      俞啟葆才華出眾,早在青年時代就已在作物科學領域中嶄露頭角。進入中年時期,又以沉著穩重見稱,大有長者之風,同事們就給他冠以“俞圣人”、“俞夫子”的稱號。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后,他在長期擔任農業科研單位的領導職務中,更是兢兢業業、任勞任怨,把全部心力傾注在科研管理工作上。

      50年代中后期,陜西關中和華北平原由于小麥條銹病大流行,使當時普遍種植的“碧螞1號”和“6028”等品種,先后喪失了抗銹能力。他立即組織省內外有關科研單位開展協作研究,明確了小麥良種喪失抗銹性的原因在于條銹菌的生理小種發生了變化。于是,他一方面加強生理小種動態監測和品種抗銹性鑒定,一方面大力開展抗銹育種工作。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很快培育出一批新的抗銹品種投入生產,使得關中這個條銹病常發區在將近20年的時間內基本上控制了條銹病的流行,實現了小麥產量的穩定增長。此外,他還抓住吸漿蟲危害小麥,彬縣梨不結實、旱地棉花豐產穩產、綠肥種植、鹽土改良等生產中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積極組織技術力量協同攻關,收到了很好成效。

      俞啟葆十分重視農業科研單位的基本建設。建國初期,西北各省(自治區)的科研單位很少,僅有13個條件極差的農業試驗場,科技人員亦十分缺乏,遠不能適應農業生產發展的需要。面對這種現狀,他積極協助政府部門,對農業科研機構的設置和合理布局,做出規劃安排。同時四處增調科技人才,使陜西省在不太久的時期內相繼成立了地區一級的農科所,陜西省農科院也與西北各省(自治區)農科院一樣在西北農科所的基礎上建立起來了。

      為使科技隊伍不斷壯大,多出快出成果,俞啟葆除了盡量調動老一輩科研人員的積極性外,還特別下功夫培養理論聯系實際的中青年科技干部。凡是新分配來的大中專畢業生,他都要親自找他們談話,反復強調要:“先作通家,再當專家”,并以自己切身的體會指出:“只靠每天8小時上班的時間學習和工作,當不了專家”??萍既藛T欽佩他的學識和思想境界,都愿意向他請教,他也推心置腹地談出自己的見解。他處理日常工作、業務工作更是認真負責、一絲不茍。凡是大家送來的科研計劃、總結以及論文著作,總是從命題看到結語,除在大的方面提出些意見之外,連錯別字和標點符號也不放過,有時發現文中數據可能有問題,他就不厭其煩地親自進行復算。由于他這樣身體力行、持之以恒地抓科學技術隊伍建設,因此今天的陜西省農業科學院已是人才輩出,成果累累。俞啟葆長期以來由于操勞過度,身患絕癥,醫治無效,于1975年秋過早地與世長辭了。然而,他多年倡導的“密切結合生產實際,深入現場,建立基地的多層次相配合的研究方法”,正越來越為廣大科技人員所接受,成為陜西省農業科學院的“傳家寶”。

    亚洲国产超清无码专区,亚洲国产成人成上人色爱,亚洲国产精品不卡在线电影,亚洲国产精品一区二区久久

    <optgroup id="1br40"></optgroup>
    <code id="1br40"><xmp id="1br40"><pre id="1br40"></pre></xmp></code>
    1. <samp id="1br40"><tt id="1br40"></tt></sam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