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德懋,出生于1912年,幼兒時家境貧寒,因胞弟患病,貽誤于庸醫,不勝悲慟,遂立志從醫。1937年畢業于華北國醫學院中醫系。后開業行醫,是我國著名內科學家。曾任華北國醫學院副院長、總務長。先后創辦《中國醫藥月刊》、《中華醫學雜志》、《北京中醫月刊》,并任社長、主編。擅長中醫內科、兒科。對脾胃學說有深入研究。編著有《中醫基礎學講義》、《中醫藥物學講義》、《董德懋醫話》、《董德懋醫療經驗瑣談》、《脾胃學說初探》等書。
董德懋的個人簡介
董德懋出生在北京房山縣曹章村。一九二六年在良鄉縣高小畢業后,由于家道貧寒,無力繼續學業,由人介紹到一家商店學徒,以維持生計。因胞弟患病,貽誤于庸醫,不勝悲慟,遂立志從醫。董德懋學醫的啟蒙老師是其岳父趙廷元先生,他開始教董德懋習誦《雷公藥性賦》、《瀕湖脈學》、《醫學三字經))、《醫宗金鑒》等書。當時年青好強,常發憤攻讀,即更衣亦手不釋卷。有一次到姑母家,猶不忘背書。其姑母深為感動,資助董德懋報考華北國醫學院,開始自己真正的醫學生涯。
董德懋在華北國醫學院的第三屆學習,畢業后又隨施老學習內科。當時先后隨師的同學有哈荔田、祝諶予、李介嗚等。在這樣優越的環境熏陶下,使他的學業大有長進。從一九三六年他就在施老診所襄理業務,并從事針灸臨床,時達五載余。
畢業后開業行醫。曾任華北國醫學院副院長、總務長。先后創辦《中國醫藥月刊》、《中華醫學雜志》、《北京中醫月刊》,并任社長、主編。建國后,任衛生部中醫研究院廣安門醫院內科副主任,《中醫雜志》副總編輯、總編輯,中華醫學會理事,中華全國中醫學會常務理事。中國農工民主黨黨員。擅長中醫內科、兒科。對脾胃學說有深入研究。編著有《中醫基礎學講義》、《中醫藥物學講義》、《董德懋醫話》、《董德懋醫療經驗瑣談》、《脾胃學說初探》等書。
在施老親自教誨下,耳濡目染,心領神會。董德懋當時學習的主要方法;清晨背書,白天隨師診病抄方,晚間整理脈案,閱覽醫書,他把老師的脈案按病、按證、按方分剮歸類,并查閱相應的文獻,作筆記,加按語,還常試用治療,把個人體會也記下來。如此溫故知新,反復驗證,從中省悟老師的學術經驗。
董德懋對醫療事業做出的貢獻
董德懋崇尚脾胃學說,上溯《內經》、《難經》、《金匱要略》、《傷寒論》等經典著作,下及金、元、明、清各家,擷取眾家之長,融會貫通,師承施今墨先生敢于創新的精神,結合自己多年積累的豐富臨床經驗,逐漸形成了獨具特色的以脾胃學說為中心的學術思想。
董德懋認為,中醫藥學是我國醫療衛生事業所獨具的特色和優勢。所謂特色是對國內而言,我國醫學有中醫、西醫,中醫是我國醫學的特色;所謂優勢是對國外而言,從總體上講西醫的優勢在國外,中醫的優勢在國內。
融會古今,重在脾胃,調理氣機,治養結合:診察疾病提綱挈領,抓主癥。治療疾病,外感擅用清解法,內傷擅用調理脾胃法,并注重人體內外關系,強調“外疏通,內暢遂”“里氣通,表自和”,對于疑難大癥注重整體,辨證論治,并配合站樁,療效顯著。
董德懋融傷寒和溫病為一體,尤其推崇劉河間“六氣皆能化火”之說,及葉天士“溫邪上受,首先犯肺”的論點,遙承《黃帝內經》、《傷寒論》、《溫病條辨》,繼承了施今墨的學術思想和臨床經驗,結合自己的經驗,逐漸形成了清解外邪的學術思想,并提出了“善治者治皮毛”、“六淫首先犯肺”、“火熱致病的廣泛性”等一系列清解外邪治療外感病的重要學術觀點。
董德懋的調理脾胃法是對脾胃學說的具體運用和發展。尤其推崇《金匱要略》中“四季脾旺不受邪”和周慎齋“諸病不愈,尋到脾胃而愈者頗多”的論述,認為脾胃病應分清虛實寒熱、脾病多虛、胃病多實和脾病多寒、胃病多熱等證,臨床病情復雜,往往虛實夾雜,寒熱并見,治療應以攻補為綱。歸納出調理脾胃十法,其中通下、理氣、清熱、祛濕、消導為攻法,益氣、升舉、溫中、固澀、養陰為補法。根據臨床具體證候,每法又分為數法或數法合用,則綱舉目張,圓機活法。他遣方用藥主張平和,強調脾胃病藥量宜輕,用藥宜精,重病輕取,用效通神。主張慎用呆補以防阻遏氣機,慎用苦寒以免損傷胃氣。他常說:“勿伐天和,勿伐無過”。重視肝臟對脾胃的影響,善用疏肝理脾法。他認為《內經》中有關攝生的內容極為豐富,應該繼承發揚。同時脾胃病易治易復發,因而要鞏固臨床療效,必須指導病人攝生。他鉆研氣功理論,總結出“精氣神為人之三寶”、“調氣積精全神”的論點,以及練功十六字訣,即“安神靜坐,物我相忘,心息相依,呼吸自然”,運用于臨床治病調神,屢起沉病。
擅長針灸,針藥并施:董德懋擅長針灸,且造詣頗深,并堅持針藥并施,在京津一帶有“金針董德懋”之美譽。他精通中醫理論,擅長中醫內、兒、針灸各科,是全國著名中醫內科專家、針灸學家。
培養學生,薪火傳承:董德懋治學嚴謹,實事求是,從師交友,厚積薄發,撫世濟貧,救人無算。他孜孜不倦、辛勤耕耘,先后培養了5名碩士生研究生,并帶病完成了全國首批師承制學術繼承人的帶教任務。他逝世后,學生們整理其經驗為《董德懋內科經驗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