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ptgroup id="1br40"></optgroup>
<code id="1br40"><xmp id="1br40"><pre id="1br40"></pre></xmp></code>
  1. <samp id="1br40"><tt id="1br40"></tt></samp>
  2. 姓:  名:
    當前位置: 首頁 > 姓氏名人 > 教育家 > 丁振麟
    丁振麟

    丁振麟(農業教育家)

    丁振麟是我國的農業教育家和農學家,早年從事大豆遺傳、生態和大麥區劃研究并有許多論著;在抗日戰爭勝利后,他為了恢復、發展浙江大學農學院(浙江農業大學)和創辦浙江省農業科學院,建設師資、科技隊伍,提高教學、研究水平,開展學術活動,傾注了全部心血。1979年6月23日逝世于杭州浙江醫院。

    個人資料

    • 中文名 丁振麟
    • 國 籍中國
    • 民 族漢族
    • 出生地 浙江省余杭縣
    • 出生日期1911年2月3日
    • 逝世日期1979年6月23日
    • 職 業農業教育家和農學家
    • 畢業院校浙江大學農藝系
    • 代表作品丁振麟.甘薯(作物栽培學叢書).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59
    • 主要成就創辦浙江省農業科學院

    丁振麟相關資訊

    丁振麟詳細介紹

      丁振麟的簡歷

      1911年2月3日:出生于浙江省余杭縣農村。

      1934年:畢業于浙江大學農學院農藝系。

      1934—1938年:任中央大學農學院大勝關農場技術員。

      1938—1939年:任云南省昆明昆華高級農校教員兼農場主任。

      1939—1941年:協助籌建云南大學農學院并任技士和助教。

      1941—1945年:任云南大學農學院農藝系講師、副教授。

      1945—1946年:考取公費赴美實習生,先后在依阿華州立農學院和康乃爾大學學習。

      1946—1952年:任浙江大學農學院農藝系教授兼任農場場長。

      1952—1960年:任浙江農學院副院長兼農學系教授。

      1960—1965年:任浙江農業大學校長。

      1965—1979年:任浙江省農業科學院院長。

      1979年:任浙江農業大學校長。

      1979年6月23日:逝世于杭州浙江醫院。

      丁振麟發展浙農大

      丁振麟在浙江農學院和浙江農業大學任職期間,本著教育必須理論聯系實際,為生產服務,培養出能解決實際生產問題的農業專門人才的思想,抓了以下幾項工作:

      一:擴大、發展農業教學和科研基地

      1946年,丁振麟任浙江大學農學院農藝系教授兼農場場長。那時,浙江大學農學院剛從貴州遷回杭州華家池,除新造的三座二層樓房外,四周一片荒蕪。為給學校的教學、科研提供基本條件,他憑著過去辦場的經驗悉心籌劃,統一布置,平整田塊,疏通渠道,建立排灌系統,并按各系需要分區管理,使各系均有實驗基地。同時,恢復了抗戰前建立的浙江大學植物園和充實各種植物的標本區,使農場面貌煥然一新。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丁振麟任浙江農學院副院長。由于學校發展較快,基建用地逐漸擴大,農場土地相對減少。經他籌劃,在1955—1956年又在華家池周圍擴增了460余畝,并在余杭縣新建山地農場(主要為紅黃壤)1119畝,以種茶為主;1958年還與浙江省農業廳、糧食廳和商業廳合辦浙江省大觀山畜牧飼養試驗場。至1959年,全校農場面積達3400畝,其中華家池校本部農業試驗場就有1175畝田地和200余畝池塘養殖水面,形成了規模較大、專業全面的綜合實習農場。該場下設作物、果蔬、蠶桑、畜牧、茶葉和觀賞植物等生產隊。與此同時還建造了有1畝多地面積的溫室和暗室,為浙江農業大學現在校園的規模打下了基礎。

      二:恢復并新建一些系科

      1952年院系調整時,浙江農學院僅保留了農學、植保、桑蠶三個系四個專業和一個茶葉專修科。丁振麟根據浙江農業生產的實際需要,經浙江省委批準,于1955—1956年恢復了園藝系、土壤農化系和畜牧獸醫系,并將茶葉專修科改為茶葉系本科,新建一個農業機械系。1957年又為農業部承辦了全國種子講習班,培訓種子專業人員,并在此基礎上,于1958年設置了種子學專業。同年,還建立了全國農業院校第一個放射性原子能實驗室(現原子能農業科學研究所的前身)。由于系科增加,農學院基建面積又有擴大,除新建一些教室、學生食堂、宿舍,職工宿舍外,還建立了東西兩座教學大樓。當時,在校教師由數十人增加到數百人,學生由百余人增加到數千人。為浙江農業大學教學、科研的進一步發展打下基礎。

      三:提高教學質量 培養合格人才

      要培養出合格的社會主義人才,丁振麟認為首先要提高教師隊伍的教學質量和科學研究水平。他在任副院長期間,根據各系師資情況,除增聘名教授外,主要是派遣、鼓勵教師在職進修、脫產進修,以適應院系調整后教學改革的需要。50年代上半期,在學習蘇聯浪潮的推動下,組織教師舉辦米丘林遺傳學、威廉士土壤學等學術講座;開設教師俄語學習班,親自帶頭參加學習,并與農學系教師一起邊學習、邊翻譯,出版了H.A.馬索里揚著的《作物栽培實驗室作業》一書(高教出版社出版),也為后來集體翻譯《種子學》、《種子貯藏原理》等書打了俄語基礎。1953—1955年間,農業部和有關院校舉辦的各種蘇聯專家專題講習班,如米丘林遺傳學、達爾文學說、作物栽培學、威廉士土壤學以及耕作學等講習班,丁振麟都敦促各系選派教師參加。農學系先后派出教師10人參加和討論后,增加了對蘇聯農業科學和生產情況的了解。在學習蘇聯的同時,為了聯系本國農業實際,丁振麟還經常組織教師參加有關的農業生產會議,帶領學生深入農村,進行生產實習,參加生產勞動,總結農業生產經驗和了解存在的問題。他除在校親自帶頭種豐產試驗田(種甘薯)外,還要求專業教師根據農業生產存在的問題開展科學研究。例如,農學系教師了解到金華地區由于推行三熟制,秋玉米播種遲而影響到產量時,就研究采用移栽方法提早播種,經在校內試驗,證明適期播種和移栽,可以增加玉米產量二三成。又如水稻的兩段育秧,解決了連作稻區秧齡的栽培問題,在雙季稻區增產顯著。在育種上,農學系育成的水稻良種“先鋒1號”、棉花“錢江9號”、大麥“ 浙農12”等都在生產上占有較大的種植面積,獲得全國或浙江省優秀科技成果獎。這些科研成果既解決了生產問題,也充實了教學內容。此外,還成立了學生科研小組,由有關教師幫助學生選好課題,由學生自己設計、動手進行科學研究,然后由校領導定期評比出得獎名次。這樣既樹立了學生親自勞作的觀念,又培養了其獨立思考的能力。為了檢查科研成果,總結經驗,1955年和1957年,全校召開了兩次科學討論會,交流科研成果,活躍學術氣氛,受到農業界的好評。 1956年,學校成立了科學研究部和學報編輯委員會,出版了《浙江農學院學報》,為提高學術水平和教學質量創造了條件。在教材建設方面,丁振麟認為編好教材是保證教學質量的另一個重要條件。他提出教材必須具有科學性、系統性和先進性,理論要密切聯系實際,符合我國農業生產的需要,并要求各系組織骨干教師編寫高質量的教材。在50年代和60年代初,浙江農業大學共編寫出版了27門課的教材,其中有19門課如《土壤學》、《農業化學》、《養蠶學》、《蠶體解剖生理學》、《桑樹栽培學》、《果樹栽培學》、《蔬菜栽培學》、《種子學》、《耕作學》、《作物遺傳選種及良種繁育》、《茶樹栽培學》,均被農業部選為全國高等農業院校試用教材。丁振麟還親自主持組織農學系教師編寫《作物栽培學》一書。該書的作物種類齊全,包括糧食作物、工業原料作物和主要綠肥作物;在基礎理論方面作了詳細介紹,其中耕作制度、種子學原理和作物產量形成等章節的內容,都比較新穎翔實,可作為各類作物栽培技術的理論依據。該書1962年出版后,受到國內同行的好評和廣泛采用。由于學校貫徹執行教學、科研和生產勞動三結合的措施得力,領導處處以身作則,因而學術空氣濃厚,全校師生學農、愛農蔚然成風。大家都愿為發展祖國農業教育和提高農業生產貢獻力量。在丁振麟主持校務工作的十多年里,培養的學生遍及全國,而且大多數已成為農業教育、科研和生產領域中的骨干,有的已是科技專家、教授和領導干部,對于發展浙江省農業科教、生產事業來說,其作用之大更是不言而喻的。

    亚洲国产超清无码专区,亚洲国产成人成上人色爱,亚洲国产精品不卡在线电影,亚洲国产精品一区二区久久

    <optgroup id="1br40"></optgroup>
    <code id="1br40"><xmp id="1br40"><pre id="1br40"></pre></xmp></code>
    1. <samp id="1br40"><tt id="1br40"></tt></sam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