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巨伯,是我國著名的農業昆蟲學家,農業教育家。他是中國最早的農業昆蟲學教授之一,而且還培養了我國第一批現代農業昆蟲專業人才;首先用實驗的方法在田間研究農業害蟲問題,為我國應用昆蟲學奠定了基礎;參與組織我國早期害蟲防治專業行政機構,對推動害蟲防治技術作出了很大貢獻。他是我國昆蟲學術團體的創始人,曾任國際昆蟲學會副主席。
張巨伯的履歷
1892年10月10日(光緒十八年八月二十日),出生于廣東省鶴山縣。
1904年,日本橫濱大同學校學習。
1908年,美國俄亥俄市立東方中學學習到畢業。
1912―1916年,美國俄亥俄州立大學農學院學習,初學農業化學,后轉經濟昆蟲學,獲農學士學位。
1917年,攻讀研究生一年,獲昆蟲學碩士學位。
1918年初,在廣州嶺南大學研究殺蟲藥劑。
1918年11月―1927年,任南京高等師范學堂(后更名東南大學)教授,兼病蟲害系主任。
1922年,兼任江蘇省昆蟲局技師。
1923―1924年,在廣東公立農業專門學校任教一年。
1927―1928年,任中山大學農學院教授。
1928―1932年,任江蘇省昆蟲局局長、主任技師,兼中央大學、金陵大學農學院教授、昆蟲學組主任。
1932―1936年,任浙江省昆蟲局局長、主任技師。兼浙江省治蟲人員養成所所長。
1936―1951年,任中山大學教授、病蟲害學組主任。
1936―1938年,兼廣東省農林局技正、昆蟲系主任,并兼廣州商品檢驗局技正。
1947―1949年,任植物檢驗組組長。
1948―1950年,兼廣東省文理學院教授、生物系代主任。
1951年5月2日,因患肺癌逝世于北京。
張巨伯對我國昆蟲專業機構建設的貢獻
張巨伯是我國早期昆蟲專業機構的組織領導者之一。1922年他兼任江蘇省昆蟲局技師,積極協助鄒樹文(當時兼任副局長)建立作物蟲害防治體系,把局的工作任務和解決生產中主要害蟲問題緊密結合起來。研究重點放在飛蝗、稻螟、棉蟲、菜蟲、果蟲和藥械等方面,及時將試驗結果和防治技術傳授給農民,為農業生產服務。當時業務項目多,而經費來源很少。由于他精明、干練、精打細算,杜絕應酬開支,做到用較少的錢,聘較多的人,辦更多的事。
1932年張巨伯應浙江省政府之邀,任浙江省昆蟲局局長兼總技師。他任人唯賢,量才使用,分層負責。為了開展全局工作,他將一部分人員組織起來搞專題研究;一部分人負責宣傳推廣;還有一部分人負責采集、制作標本、模型等。張巨伯對昆蟲標本的收集、制作、保存十分重視。經常派專人到市郊采集,還不定期地組織人員到天目山、雁蕩山、黃山等地采捕,積累了大量標本。對某些重要害蟲,經過飼養制作成套的生活史標本,建立起相當規模的標本室,供局內外人員研究與參考。該局昆蟲標本之多,居當時全國各農業單位之冠。
為了搜集圖書資料,張巨伯不遺余力親自寫信與國外聯系,索取、交換和訂購大量書刊,使很多專業期刊均能配購成套。在前任工作的基礎上,建立起切合實用的圖書室。為了方便駐點外出人員及時了解新書刊的內容及有關資料,特指派專人按不同文種,把每月新到書刊編譯出摘要,及時印發。當年江蘇、浙江兩省昆蟲局收藏的昆蟲學圖書資料種類之多,占全國農業機關之首。昆蟲學家劉崇樂回國后,見到如此豐富的圖書室甚為驚喜,對張巨伯卓越的領導才能極為敬佩。
為了及時總結報道本局科研成果和動態,為局內科技人員提供發表論文的園地,在他主持下,于每年年終編印綜合年刊,如江蘇省昆蟲局1928年起出了兩期,浙江省昆蟲局共出了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