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外廬的原名是兆麟,又名叫玉樞,自號外廬,山西省平遙縣人。是我國著名的中國歷史學家、思想家、教育家。1987年9月14日病逝于北京。青少年時代,積極參加學生運動,1923年考入北京法政大學和北京高等師范學校,同時攻讀法律和歷史。
侯外廬的生平
1903年2月6日,(清光緒二十九年正月初九)生于山西平遙縣西王智村。侯俊巖之兄。取名外廬,是因為“王國維深信君子三畏”,“以‘畏’自戒”,將蘇東坡的“不識廬山真面目”“反其意而用之,1928年初,起名‘外廬’,以‘外’自戒”。
1923年,入北京政法大學法律系,次年又入北京師范大學歷史學專業。
1927年夏,赴法國留學,入巴黎大學,習馬克思主義哲學和政治經濟學。
1928年春,在巴黎旅歐支部加入中國共產黨,曾任黨支部書記,并主編《赤光報》。
1930年春,歸國任哈爾濱法政大學經濟學系教授。
1931年,“九一八”事變后,任北平大學法學院教授兼師范大學教授。
1932年2月,被捕入獄,次年8月被保釋出獄。
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后,在山西、西安等地從事著譯活動,并參與創辦臨汾民族革命大學。
1938年,在重慶主編《中蘇文化》,并參與中蘇文化協會及中國學術工作者協會工作。
1946年,在上海從事著述活動,并主編《文匯報》之《新思潮》周刊。
1947年,轉任香港達德學院教授。
1948年,去東北工作。
1949年3月,入北平參加新政協籌備和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任北京師范大學歷史系教授、系主任,兼任中央人民政府政務院文化教育委員會委員。
1951年后,歷任中國科學院歷史研究所副所長、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所長、名譽所長、中國社會科學院學術委員會委員、中國史學會理事、中國哲學史學會名譽會長、中國孔子基金會名譽顧問、第一、二、三、五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第六屆全國政協委員、常務委員等。
1954年,任中國科學院哲學社會科學部學部委員。
1987年9月14日,病逝于北京。
侯外廬的學術成就
侯外廬一生主要從事社會史、思想史的學術研究,并親身執教,對教學管理工作做出了突出的貢獻。特別是在西北大學擔任校長期間,對該校的教學、科研及學校的擴建與發展有重要貢獻。侯外廬在長期的革命教育及管理實踐中,形成了自己的教育思想。主要包括:提倡實踐精神與求實作風;提倡“韌的追求”;鼓勵學生勇于獨立思考,并有所創新和前進;倡導教學和科研的統一。
認識李大釗
20世紀20年代初,侯外廬在北京同時讀兩個大學:北京法政大學和北京師范大學。法政大學攻讀的是法律,師范大學修研歷史,在這里,他認識了李大釗。認識李大釗是由侯外廬的朋友高君宇介紹的。后來侯外廬記述了第一次見面的情形:“他(李大釗)對幾個年輕人很熱情,既談思想,又談學術。我向他討教對中國革命前途的認識,和對各種理論的見解,他都一一作答。與大釗的接觸,使我的思想發生根本性的變化,我開始以更高的自覺性和更大的熱情參加學生運動。從他那里感染到對理論的濃郁興趣,對我一生都有影響力。”
認識李大釗之后,侯外廬就常向李大釗借一些外界不大能見到的書籍。此時的侯外廬,閱讀廣泛,對各派學說都努力涉獵,希圖從中尋出濟世救國的思想、理論。但是,當時馬克思主義原著及譯本極難見到,就連李大釗當時借給侯外廬的,也只是布哈林所著《唯物史觀》的英譯本,以及羅莎·盧森堡等人的著作,這在當時也屬不可多得。
創辦刊物
1926年,為呼應南方革命形勢,侯外廬與幾位朋友想獨立辦
一個刊物。但等付印時,卻湊不齊印刷費。侯外廬去向李大釗求援,李大釗當時也不寬裕,他轉向鄰近的李石曾借了一筆錢交給侯外廬。這筆錢援助了這幾位熱血青年,使他們編輯的秘密刊物《下層》終得以問世。
由于《下層》顯而易見的色彩和立場,當時的軍閥政府立即下令取締。這年冬天,侯外廬為還借款,在北京東交民巷道升洋行與李大釗見面。侯外廬向李大釗介紹了《下層》發行后的反映和被查禁的情況。李大釗說,刊物即使被查禁,也是一場勝利。李大釗還鼓勵侯外廬參加國民黨組織,希望為它做一些實際工作。侯外廬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向李大釗談到自己對理論很有興趣,很想先在理論上追求真理。他表達出自己的一個心愿:想翻譯一點馬克思的重要著作。這樣一則可使自己深入鉆研馬克思主義理論,二則可以為國內廣大探求真理的讀者提供營養。這個想法得到李大釗的贊同。
但是,這個心愿在當時很難實現。因為侯外廬在北京幾年也未找到一本馬克思的原著,更遑論翻譯了。接下來,時局驟變,張作霖對進步人士大肆搜捕。侯外廬因為接觸過李大釗,主編過《下層》刊物,也被列入黑名單中。面臨逮捕危險的朋友各奔前程,侯外廬也決定取道蘇聯,赴法國勤工儉學。
翻譯《資本論》
為進入蘇聯,侯外廬在哈爾濱等候簽證達
半年之久。在這里,他出乎意料地在街頭書攤發現了英文版和日文版的《資本論》,如獲至寶,立即買了下來?;氐铰灭^,他天天使勁鉆研,由此,他甚至為自己規定了赴法的使命———學習德文,從原著直接翻譯《資本論》。
也就在這段時間,傳來了李大釗被北洋軍閥政府殺害的噩耗,悲憤之余,侯外廬更堅定信心,發誓要譯出《資本論》,以此祭李大釗英靈,“以酬他對我的蒙師之教”。
到了法國之后,侯外廬一面在巴黎大學聽布克萊教授講“唯物史觀”,一面從字母開始學習德文。其余時間,幾乎全部用來自修鉆研《資本論》。
但是,侯外廬幾乎沒有經濟來源,他知道自己不可能在此久留。為了珍惜這里的“自由空氣”,他充分地利用著每一天時間。據侯外廬后來回憶:“那時候,我每天工作十幾個小時,除了上圖書館,幾乎足不出戶。”巴黎是世界文化薈萃之都,可侯外廬在此三年,竟然一次也沒去參觀過盧浮宮、凡爾賽等名勝,連埃菲爾鐵塔也只是遠望,無暇登臨。他把所有的時間和精力,全部獻給了學習和翻譯《資本論》工作之中。
閱讀學習
到法國一年之后,經過充分研讀準備的侯外廬,開始試譯這部偉大的社會科學著作。當時侯外廬所依的藍本,是《資本論》德文第四版。為了譯得確當,他還參照英、法、日文幾個譯本。據侯外廬自己講:在語言方面,我幾門外文的水平都不高,僅英文較有基礎。在理論方面,自認對馬克思主義知之不多,還須從頭學起。而《資本論》,是馬克思以四十年心血所系的巨著,它不僅是人類寶貴的精神成果,而且僅就其中的內容,也是一座包含了豐富人類知識的寶庫。侯外廬遇到的翻譯難度,大到難以想象。
侯外廬在試譯《資本論》的過程中,雖經長時間準備,可仍常常存在障礙。侯外廬最下大功夫的是補讀了馬克思哲學及經濟思想來源一脈的黑格爾哲學,亞當·斯密經濟學的幾部大塊頭著作。這些補讀,收益甚大,以至侯外廬后來說:回想起來,多虧了十年翻譯《資本論》期間受到知識貧乏的壓力,若不是那十年為擺脫知識貧乏的壓力所做的努力,以后未必會有機會那樣廣泛地閱讀和學習。
在法國三年,侯外廬付出了幾乎全數的時間和精力,得來的成果,是譯完了《資本論》第一卷二十章。帶著這些成果,侯外廬于1930年回國?;貒?,他依然沉浸于這項艱巨的工作之中。但是,他感覺自己所譯的文字方面應當有所改進,便與曾在英法留學的經濟學家王思華合作,又重新開始移譯;并與書店簽訂了出版合同。
合譯
1932年,侯外廬與王思華合譯的《資本論》第一卷第一分冊(第一至七章)由生活書店出版;1936年第一卷合訂本出版(這個譯本出版后,侯外廬曾托請紅軍駐太原的代表周小舟轉呈一部給毛澤東。解放后一次到中南海開會,毛澤東還對侯外廬提到自己在延安見到過他所譯的《資本論》)。再后來,侯外廬仍獨自以全力進行第二卷和第三卷關于地租部分的翻譯。這期間他時時受到坐牢的威脅,并且就在監獄里,仍以“匹夫不可奪志也”為誓言,努力深造德文,為出獄后繼續翻譯做準備。
就在侯外廬翻譯《資本論》的同時,中國也有人正在進行著這方面的努力。1930年時,由北京大學經濟系教授陳啟修先生翻譯的《資本論》第一卷第一分冊第一、二、三章,由昆侖書店出版;1928年,王亞南與郭大力兩個不足30歲的青年也開始合作翻譯《資本論》??箲痖_始后,生活顛沛流離的侯外廬才被迫中斷《資本論》的翻譯。后來王亞南、郭大力的譯本出版,侯外廬才與生活書店解除了翻譯出版合同。此時,距他開始與《資本論》結緣,已經整整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