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鳳蓀是我國著名的昆蟲學家,農業教育家。在農業害蟲防治上做了許多突出的工作,也是我國衛生害蟲早期研究者之一,而且他在蚊蠅的防治研究上造詣頗深。他編著的《中國經濟昆蟲學》是我國較早的專著,在昆蟲界有較深的影響。
李鳳蓀的簡介
李鳳蓀自幼對農村深有感情。曾在他的專著緒言中寫到:“吾華以農立國,垂五千年,國人生活所需,罔不唯農是賴,……然胼胝之勞苦,常不敵蟊賊之損害,如史稱飛蝗蔽,螟務禾稼者,無世無之,是不可抗御之天災乎?!”他取字“力耕”,立下致力于農業科學的抱負。
在大學期間,仍舊靠工讀和學校提供的獎學金維持學業。他身懷大志,見解獨到,我行我素,潛心攻讀。每逢假日,同學們或結伴春游,或秋爽登高,而他總是孤身獨坐在閱覽室里博覽精讀,搜集各種昆蟲資料。每年一到暑假,他背負簡單的行裝,奔赴蘇北糧棉產區,調查蟲害,采集標本,參加治蟲。在大學里4年,他踏遍了江蘇省40余縣的山山水水,積累了豐富的資料。發表了“江蘇省蝗蟲之分布”、“捕蝗古法”兩篇學術論文。這些文章得到江蘇昆蟲局局長張巨伯和中央農業實驗所吳福楨主任的賞識。1930年1月畢業后,經二位舉薦先后在江蘇昆蟲局和浙江昆蟲局任技士兼主任,從事棉花害蟲和蚊蠅防治的研究。在工作中他深感國內科技落后,設備和資料貧乏,很多問題難于解決,于是萌生了出國留學之念。1935年8月在親友資助下,啟程赴美國明尼蘇達大學昆蟲系學習。在學習期間,他承擔了實驗室制作蚊蟲生殖器標本工作,并受南京中央棉產改進所之托,在美國棉產區考察棉花害蟲及防治,以掙得回國的路費。1936年畢業獲碩士學位,而且被選為Sig-ma-Xi榮譽學會會員。
1936年回國后,在南京中央棉產改進所棉蟲股任技正。1938年回湖南,閉戶3月,收集整理自己歷年研究資料,寫出了50萬字的著作《中國經濟昆蟲學》,出版后影響甚大。
1938年后,李鳳蓀曾先后在湖南農林改進所、湖南農業??茖W校、浙江大學農學院、福建農學院、湖北農學院、湖北醫學院、武漢大學農學院從事科研和教學工作。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經湖南大學社會學院院長肖杰伍的推薦,返湘出任湖南大學農學院院長,1951年院系調整后,任湖南農學院昆蟲學教授和植保系主任。1959年成立湖南林學院,他奉調任該院森林保護教研室主任。1964年調中南林學院直至1966年8月1日去世。
李鳳蓀曾擔國民政府教育部昆蟲名詞審查委員會委員,中國昆蟲學會理事、湖南省科聯和科普協會副主席,中國農業科學院學術委員、《昆蟲學報》編委等職。
李鳳蓀的簡歷
1902年8月25日 出生于湖南省臨湘縣。
1930年 畢業于南京金陵大學農林生物系。
1930—1935年 任江蘇昆蟲局和浙江昆蟲局技士。
1935—1936年 赴美國明尼蘇達大學攻讀昆蟲學,獲碩士學位。
1936—1938年 回國后任南京中央棉產改進所棉蟲股技正。
1938年 任長沙湖南農林改進所技師兼任湖南農業??茖W校昆蟲學教授。
1939年 任浙江大學農學院教授兼任理學院寄生蟲學教授。
1940年 任福建農學院昆蟲學教授。
1941—1946年 任湖北省農學院教授及病蟲害系主任,并兼任湖北師范學院生物學教授及湖北省醫學院醫學生物學教授。
1946—1949年 任湖南省農業改進所所長;武漢大學農學院教授和農藝系主任。
1949—1959年 任湖南大學農學院院長;后因院系調整任湖南農學院教授和植保系主任。
1966年8月1日 在廣州病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