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鐘琳是我國著名的農業昆蟲學家,農業教育家,是我國水稻螟蟲防治研究的先驅。他首次提出栽培治螟的防治方法;而且在昆蟲生態學的研究和應用上做出了突出貢獻,還編寫了我國第一本《昆蟲生態學》專著 。
鄒鐘琳的生平簡介
鄒鐘琳1897年9月12日出生于江蘇省無錫縣。1917年畢業于常州第五中學。因受學監史哲夫勸導,鄒鐘琳立定學農志向,考入南京高等師范農業專修科。在校期間,受農科主任、植物病理學家鄒秉文教授實干精神的感召,暑假都是在杭州和安慶郊區農場里度過的;他利用實習機會,抽空采集植物病蟲害標本,帶回學校供同學上實驗課用。他還對南京附近發現和搜集到的15種植物真菌病的標本作了整理、鑒定,寫成論文,經鄒秉文推薦在《科學》雜志上發表。1920年鄒鐘琳從南京高等師范畢業,留校任助教。他在鄒秉文的指導下,從事采集標本,做顯微切片,安排學生實習,管理儀器和進行真菌分類等一些具體工作。1921年南京高等師范改為東南大學,農業專修科改為本科。鄒鐘琳一邊擔任助教工作,一邊補學本科的課程。正值回國不久的著名動物學家秉志博士在該校創建我國第一個生物系。鄒鐘琳十分敬仰秉志博士,在主修植物病理學的同時,還選修了秉志講授的動物學和動物生態學課程。他認真學習秉志的教學方法,以提高自己教學水平。不久,通過考試才獲得學士學位。
1922年設在東南大學農學院內的江蘇省昆蟲局成立,由于初建,人少事多,鄒鐘琳毅然服從校方決定,到昆蟲局轉而從事水稻螟蟲防治的研究。1924年爆發了江浙軍閥戰爭,殃及宜興、昆山、松江一帶農民,使大片土地荒蕪。黃炎培、鄒秉文等發起組織“戰后農復興調查團”,鄒鐘琳同過探先等15人參加,他們到農村幫助農民回鄉安居,備耕播種。
1929年秋,鄒鐘琳得到江蘇省昆蟲局的補助,前往美國深造。他先進明尼蘇達大學從師于著名生態家Dr.查普曼(Chapman)學習昆蟲學和昆蟲生態學,1931年獲碩士學位,繼而入康奈爾大學攻讀博士學位。不料1932年因美國經濟波動,鄒鐘琳終因學費拮據,不得不提前回國?;貒?,于中央大學農學院(東南大學前身)任副教授,兼江蘇省昆蟲局技術部主任,繼續從事水稻害蟲防治的研究。
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鄒鐘琳主持中央大學農學院的搬遷。他公而忘私,隨船運送器材去重慶,待他安排好公務后,日寇已占領南京,無法返回,多年積累的圖書資料、昆蟲標本,連同家中財物,喪失殆盡。愛人只身從無錫老家攜帶孩子,幾經轉輾才到重慶,剛滿月的幼兒因肺炎途中夭折。1945年春,鄒鐘琳曾只身去西北農學院短期代理院長。當時院內國民黨派系傾軋,他從不介入,只是一面整理教務,一面調查西北蟲害情況。暑假后回到重慶??谷諔馉巹倮?,1946年夏,中央大學遷回南京,校長吳有訓任命鄒鐘琳兼任二部主任(包括農學院、醫學院和新生院)。1948年,中央大學二部取消后,他兼任農學院院長。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夕,校長周鴻經奉教育部命令,強行要將中央大學遷往臺灣,遭到鄒鐘琳堅決抵制,因而鄒鐘琳更受到全院師生尊敬。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1952年全國高等學校院系調整,鄒鐘琳到南京農學院植保系當教授兼昆蟲教研組主任、院教務處科長。后任院學術委員會副主任。1983年7月23日因病逝世于南京。(1984年7月,經教育部批準,南京農學院改名為南京農業大學)
鄒鐘琳曾被選為江蘇省一、二、三屆人大代表,全國政協第四屆特邀代表,全國第五屆政協委員。曾擔任農牧漁業部科學技術委員會委員,中國農科院學術委員會委員,中國農學會副理事長,中國植物保護學會理事,江蘇省農學會顧問、江蘇省昆蟲學會理事長、名譽理事長。
鄒鐘琳的個人簡歷
1897年9月12日 出生于江蘇省無錫縣后宅鎮。
1917年 畢業于常州第五中學。
1920—1929年 畢業于南京高等師范學校農科,留校當助教;選修了動物學和動物生理學等課程,獲學士學位,并提升為講師。
1929—1931年 美國明尼蘇達大學昆蟲學及經濟動物學系進修昆蟲學及昆蟲生態學,獲碩士學位。
1932—1945年 任中央大學副教授、兼江蘇省昆蟲局技術部主任,教授、兼西北農學院代理院長。
1945—1948年 任中央大學教授、兼二部主任。
1948—1949年 任中央大學教授、兼農學院院長。
1949—1983年 任南京大學教授。
1983年7月23日 逝世于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