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其芳 - 中國詩人、散文家、文學評論家
何其芳(1912年2月5日-1977年7月24日),原名何永芳,生于重慶萬州,現代詩人、散文家、文學評論家,中國科學院哲學社會科學學部委員 。
1935年于北京大學哲學系畢業。1938年,到延安魯迅藝術學院任教,同年加入中國共產黨,為革命文藝作了大量拓荒工作。同年,發表作品《生活是多么廣闊》《我為少男少女們歌唱》。
何其芳曾任中國文學藝術界聯合會委員,中國作家協會理事和書記處書記,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所長等職,當選為第一、二、三屆全國政協委員,第三屆全國人大代表。
1977年7月24日,因病醫治無效在北京逝世,享年65歲。
基本信息
中文名稱
何其芳
別名
何永芳
國籍
?中國
民族
漢族
出生地
四川萬縣(今重慶萬州)
?
出生日期
1912年2月5日
逝世日期
1977年7月24日
職業
詩人,散文家,文學評論家,文學研究家
畢業院校
北京大學哲學系
代表作品
《畫夢錄》《生活是多么廣闊》《夜歌和白天的歌》
目錄
1人物生平
2主要作品
3創作特色
4思想觀點
5人物軼事
6人物評價
折疊編輯本段人物生平
何其芳,1912年2月5日生于重慶萬州。何其芳幼年時喜愛中國古代詩詞小說。
1929年到上海入中國公學預科學習,閱讀了大量新詩。
1931-1935年在北京大學哲學系學習。
1936年他與卞之琳、李廣田的詩歌合集《漢園集》出版,他的散文集《畫夢錄》于1937年出版,并獲得《大公報》文藝金獎。
大學畢業后,何其芳先后在天津南開中學和山東萊陽鄉村師范學校(現魯東大學)任教。
1935年于北京大學哲學系畢業,先后在全國各地任教,創辦刊物《工作》,發表過大量詩歌與政論文章,對國民黨消極抗戰表示了極大憤慨。他早期的作品如:《漢園集》《夜歌》《預言》《夜歌與白天的歌》等,深受讀者喜愛。
1938年,到延安魯迅藝術學院任教,同年加入中國共產黨,為革命文藝作了大量拓荒工作。建國后,歷任一、二、三屆全國政協委員,第三屆全國人大代表,中國文聯歷屆委員,中國作家協會書記處書記,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社會科學部學部委員、文學研究所所長,《文學評論》主編。
抗日戰爭爆發后,何其芳回到老家萬州任教,一面繼續寫作詩歌、散文、雜文等。
1938年北上延安,在魯迅藝術學院任教,同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后任魯藝文學系主任,并做過朱德的私人秘書受到極大器重,文風大變,充滿時代的革命強音,此時代表作《生活是多么廣闊》《我為少男少女們歌唱》。
1944─1947年兩次被派到重慶,在周恩來的直接領導下從事文化工作。歷任中共四川省委委員、宣傳部副部長,《新華日報》社副社長等職。新中國成立后,基本放棄創作(但仍創作了像《我們最偉大的節日》這樣的作品),主要從事文學批評,文學理論研究(紅學)以及教學工作,歷任中國文學藝術界聯合會委員,中國作家協會理事和書記處書記,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所長等職,當選為第一、二、三屆全國政協委員,第三屆全國人大代表,同時擔任文藝界的領導工作。
1948年至1953年,在延安馬列學院任教。
1955年,被選聘為中國科學院(哲學社會科學學部)學部委員 。
1957年在對胡風的政治運動中,何其芳措辭激烈,與胡風激烈交惡。何其芳在"文革"中也不能幸免,被打為"走資派",面對世人的誤解,他曾說過:"我相信,只要中國還有理解我的人,我就會繼續活下去"。
1977年7月24日,因病醫治無效在北京逝世,享年65歲。
折疊編輯本段主要作品
折疊詩集
時間名稱備注
1936年《漢園集》商務出版社
1945年《預言》文生出版社
1945年《夜歌》詩文學社
參考資料來源:
折疊散文
時間名稱備注
1936年《畫夢錄》文生出版社
1939年《還鄉日記》良友出版社
1945年《星火集》群益出版社
1949年《星火集續編》群益出版社
1982年《一個平常的故事》百花出版社
參考資料來源:
折疊論文
時間名稱備注
1950年《關于現實主義》海燕出版社
1952年《西苑集》人文出版社
1956年《關于寫詩和讀詩》作家出版社
1962年《詩歌欣賞》作家出版社
參考資料來源:
折疊編輯本段創作特色
詩歌是何其芳最先喜愛和運用的文學樣式。他自稱開始創作時"成天夢著一些美麗的溫柔的東西",早期的作品鮮明地表現出一個小資產階級知識青年的思想感情和個性。他不滿丑惡的現實,又不清楚出路何在;他熱切地向往著生活中美好的事物,但缺乏熱烈的追求。于是較多徘徊于懷念、憧憬和夢幻中,只能留下寂寞和憂郁。
在詩歌方面,何其芳創作之初即十分講究完整的形式、嚴格的韻律、諧美的節奏,并注意表現出詩的形象和意境。因此,他的詩明顯地具有細膩和華麗的特色。在散文創作上,他自稱"我的工作是在為抒情的散文發現一個新的園地",他善于融合詩的特點,寫出濃郁纏綿的文字,借用新奇的比喻和典故,渲染幻美的顏色和圖案,使何其芳散文別具風格。
折疊編輯本段思想觀點
在何其芳看來,做學問的方法,研究的方法,在本質上是一種思想方法,是哲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在具體學術研究領域的應用,他一再強調,學術研究方法其實是一種特殊的工作方法。在具體的研究對象上,何其芳非常重視占有和掌握資料,通過占有和掌握資料,盡可能詳細和周密地了解課題的歷史和現狀。例如,前人有些什么重要的、值得重視的研究成果,有哪些值得借鑒之處,存在著哪些局限,以及進展到什么程度,水平如何,難點何在,等等,他都要了解。他認為,只有這樣,才能找到自己進行研究的著力點,最終獲得創造性的實績。以對屈原的研究為例,他講,這并不是他非常熟悉的領域。為盡可能詳細地占有資料,了解屈原研究的歷史和現狀,他閱讀了能夠找得到的古往今來的全部《楚辭》的注本,特別是文學所圖書館館藏的屈賦注本。
何其芳認為,從事文學研究必須要有廣博的學識,不僅要廣博,而且要扎實。因此,他主張讀好書,多讀書。
何其芳讀書,有做批注的習慣,許多很重要的思想見解,就批在他自己的書上,它們大部分沒有被系統地整理過。整理這些批語,不僅對于何其芳研究,就是對于更廣的意義上的文學研究,也都是非常有價值的。從文化視野上來看,何其芳學術研究所關注的領域,也可以說涵蓋了古今中外。在他留下來的學術遺產中,屬于中國古代文學研究的,以1956年寫的長達8萬余字的《論〈紅樓夢〉》為代表。在這篇論文中,他不僅對《紅樓夢》作了全面的精細的思想分析和藝術分析,對其中一些主要的人物給予了準確的評價,對當時與以往紅學研究中的一系列重要問題,如"市民說"的問題,后四十回的真偽問題等,都經過縝密的研究,發表了自己的見解,而且,通過對這部封建時代社會生活百科全書式的作品的研究與評價,充分而全面地展示了何其芳的才情與學力、學風和品格。
折疊編輯本段人物軼事
現代著名詩人和文學理論家何其芳,原名何永芳,國文老師將"永"改為"其",成為何其芳。這一字之改,使名字大放光彩,由一個十分俗氣的名字,變成一個內涵雋永的美名。將"永"改為"其"名字起了兩大變化:一是變九、名分檔為連姓取名,擴大了名字的容量,豐富了名字的內涵;二是變三個實詞為兩實一虛,虛實相生,使名字充滿了生機,跳蕩著情感,升騰著熱浪,具有感人的力量。何其芳--多么芬芳,多么美好,多么令人陶醉啊!名字散發著詩意,洋溢著浪漫情懷,真是不可多得的佳名。何其芳不負重望,后來成為著名詩人和文學評論家,使"名副其實",美名遠播。